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比丁

比丁

①清代八旗编审人丁之称。其制3年编审1次。沿用“三年则大比”(《周礼·小司徒》)古制,原义即每届3年再次简阅天下民数、民实(指地亩、牲畜、房屋等生活资料数目。周代民间基层组织:五家立一“”,五比为一闾);又科举制度,每届3年乡试,亦谓之“大比之年”。此称,以“”为名,当包括“基层组织内人丁”和“比较”这双重意思。乾隆四年(1739)定,八旗遇比丁之年,将18岁(清初曾作16、15岁)以上者核明入册。六年,为杜绝逃避差徭,又定身满5尺以上者入册。八年(1743)定,遇比丁之年,造具《丁册》(又名比丁册)。 ②清政府对蒙古各盟旗定期编审壮丁制度。每3年以旗为单位编审1次。多在会盟时举行。凡男子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者皆列入壮丁,有当兵的义务。每苏木以150名为定额,其中50名为常备现役兵,其余100名为预备役兵。比丁时,将所有壮丁姓名、年龄、登记入档,由上级指派人员按旗原有比丁数、新添和除名壮丁数加以核实后,报盟转呈将军、都统,送理藩院备案。民国六年(1917)废止。

猜你喜欢

  • 平苗记

    书名。清代刘应中撰。一卷。记叙康熙二十四年(1685)仲秋,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地区补顶寨苗民在吴二过及吴老叟等率领下暴动,经清军镇压及时叛时服之经过。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辑文。

  • 渔箔

    京族渔民的主要捕鱼工具。流行于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山心、巫头岛一带。传说200年前就已使用。用木条和细竹蔑在浅海滩上围插而成。结构分头、身、尾三部分,形状似龙虾,头大,身细长、尾圆小。头部宽大,伸向海岸

  • 端木采

    清代诗人、书画家。字子畴,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回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优贡。同治(1862—1874)间,官知县,累迁内阁侍读。性兀傲,不能谐俗。喜经史、善诗文、工书法。书承唐代颜真卿,尤

  • 巴塘教案

    清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为在康区实行改土归流,于1905年在巴塘屯扎,兴办农场,筹划收复瞻对,并限制每寺僧人数目不得超过300人,20年内不准藏民剃度为僧等。引起土司头人和寺院僧人的反对,指责其包庇洋教,消

  • 花台吉

    ①见“诺木塔尔尼郭斡台吉”(1956页)。 ②指明末活动于辽宁东部的蒙古领主。

  • 龙泉务窑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今北京西郊门头沟龙泉务村。约建于辽太宗会同年间(938—947)。规模较大,其范围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遗址堆积厚达0.8—1.7米。烧制多白瓷,有粗、细两种

  • 丹阐

    满语音译,意为“母家”。清代后族之称。旗制三皇太后、皇后之母族在下五旗者,皆※抬旗(指有功旗员抬高旗籍之制),入上三旗;在上三旗者,则受殊遇。《清宫词》:“家人燕见重椒房,龙种无端降下方,丹阐几曾封贝

  • 隆祥使司

    元朝官署名。隶太禧宗禋院。文宗天历二年(1329),置隆祥总管府,总建中宫大承天护圣寺工役。至顺二年(1331),升为隆科使司,秩从二品。掌钱粮、营缮之事。定置司使4员,同知、副使、司丞各2员。下辖普

  • 西夏艺文志

    书名。清王仁俊撰。1卷。本书辑录史籍记载的西夏书目,分部列出,所收皆存目,原书已佚者。本书收入王氏《辽文萃》中,有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线装本。

  • 邓都笃青

    清康区高日地方土司。藏族。察木多人。宣统元年(1909),赵尔丰率兵剿昂翁降白仁青,途经该处,以其愚碌无知,在任18年余,并未请袭,除向民间收粮派差外,向居杂渠卡,从未到过高日地方,公事民事一概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