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杨古利

杨古利

1572—1637

清初将领。满族。舒穆禄氏。世居珲春(今吉林省珲春市)。库尔喀部长郎柱子。初从太祖努尔哈赤为侍卫,尚努尔哈赤女为额驸。以父为部人所害,杀仇人,率部内附,隶正黄旗满洲。从军大败辉发部多壁城兵,克取纳殷(今松花江上源头道江、二道白河一带)、朱舍里(今松花江上源额赫额因,三音额因地),安褚拉库(今吉林省安图县西南部)等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从努尔哈赤讨哈达部,擒部长猛骨孛罗,战功卓著。三十五年(1607),从舒尔哈赤贝勒迎护东海瓦尔喀斐悠城(今吉林省珲春三家子高丽城村)新附民户,于乌碣岩大败乌拉部阻截兵。讨辉发部,勇破都城。征窝集部,破赫席赫路(今吉林省敦化县黑石屯)、木伦路(今黑龙江省穆棱县穆棱河附近)。三十六年,讨乌拉部,克金州城。四十一年(1613),从努尔哈赤灭乌拉部。后金天命四年(1619),破明四路大军进攻,转战于界藩山(今辽宁省抚顺县李家乡境内界藩山)、尚间崖间。破铁岭城,败蒙古宰赛400援军。六年,从努尔哈赤夺取辽、沈。于沙岭大败明军。积功受命统左翼四旗兵,擢一等总兵官世职,位仅次于八贝勒。十年(1625),镇守耀州(今辽宁营口县)城,击败明将毛文龙兵夜袭。天聪三年(1629),再败毛文龙兵侵扰。从皇太极伐明,于京城北败明总兵满桂军,破蓟州(今天津市蓟县)援兵,略通州。六年(1632),败明锦州兵,积功晋三等公。从皇太极入关,攻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略大同。七年,陈用兵策,主张缓图宁远、锦州,先入腹地。八年五月,晋超品公。清崇德元年(1636),从英亲王阿济格伐明,战保定,克昌平等12城,58镇皆捷,擒明总兵曹丕昌等10余万众。二年,从皇太极征朝鲜,中伏身亡。陪葬福陵。追封武勋王。

猜你喜欢

  • 中都城

    即“丸都城”(129页)。

  • 米喇兀

    古代蒙古族对祭祀和庆祝仪式的称呼。亦译玛里雅兀特。蒙古语音译。原意为“涂抹”。蒙古旧俗,举行祭祀和庆祝仪式时,涂抹奶油、奶酒、马奶等,以示祝福。孩子出生3日,亦举行米喇兀喜宴。是日,给婴儿洗浴,以皮或

  • 峒民

    亦称峒氓,参见“峒僚”(1646页)、“峒丁”(1646页)。

  • 僮族

    见“壮族”(888页)。

  • 大哈

    鄂伦春语音译,意为皮大衣。因以狍皮制作,故又名“狍皮大哈”。流行于今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用冬季长毛狍皮制。鄂伦春人过去不穿长大衣,本世纪初交换发展后,专为出售邻近民族制作。爱辉县地区鄂伦春人,每家一

  • 越居

    ?—536?高车国王。※穷奇子,※伊匐弟。北魏正光五年(524)左右,兄伊匐为柔然阿那瓌所败,退归,乘机杀之,自立。曾遣使至西魏,后与东魏保持通贡关系。东魏天平(534—537)中,为柔然击败,被侄(

  • 伏部

    契丹部落名。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八部之一。有人以为由※古八部时期之※具伏弗(一作伏弗郁)部和匹黎尔(一作匹黎)部发展而来。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

  • 上都驿

    元代蒙古地区重要驿站之一。设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原名开平,中统元年(1260),世祖忽必烈在此称汗,四年(1263),改名上都,有元一代,为诸帝夏季驻地,每岁巡幸至此。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两

  • 坊里制

    元代社会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坊”指城关中的基层行政设施“隅”和“坊”;“里”指农村中的基层行政设施“乡”和“都”。元制:城市录事司下分设隅、坊二级,隅设职事人员隅正,坊置坊正。农村中分设乡、都二级,

  • 仆散端

    ?—1217金大臣。本名七斤。中都路(治今北京市)火鲁虎必剌猛安人。女真族。仆散氏。初充护卫、历迁太子仆正、海陵王子滕王府长史、宿直将军、邳州刺史、尚厩局副使、右卫将军。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