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

清代皇室和八旗官兵狩猎习武的场所。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地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境。满语“木兰”,汉译为“鹿哨子”(吹哨引鹿的哨子),以此地设围场为哨鹿所,相沿既久遂视木兰为地名。该地原属蒙古喀喇沁、敖罕、翁牛特等部分管,作为围场后,在周边1300余里间植柳、设卡,并设总管、翼长、防御等官以辖兵丁管理,先后隶热河副都统、热河都统,严禁入内偷猎。守卫的旗兵多时达800余名。内划分为60余所(一说70余所)小围场。康乾(1662—1795)时,几乎年年在此举行“秋狝”之典,每次20日为常,喀喇沁诸部王公辄以千余兵马从之。届期,车驾官兵出避署山庄长驱入围。每围就合,牲兽惊突,周围呵止之声震谷,既而皇帝出“看城”(幔城),纵辔直穿场中,先引矢射,随者乃射。遇猛兽,则命※虎枪营官兵掩杀之。一日一围,五鼓出,未时撤,以猎物颁赏,欢宴王公大臣,时颂为盛事。同时,清廷借行围习武,训练八旗官兵骑射技艺。嘉庆(1797—1820)时,以游牧蒙古马力不济、岁可节银几十万两为由,拟为间年一举,后渐废。

猜你喜欢

  • 秃鲁花

    又译“秃鲁华”、“睹鲁花”、“秃儿合黑”等。指蒙元怯薛(护卫军、禁卫军)中的散班。宋嘉泰四年(1204),成吉思汗用兵乃蛮部前始置,设秃鲁花70名。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国后,增至8千名,取万户

  • 李可久

    后唐对吐谷浑部首领白可久所赐姓名。见“白可久”(599页)。

  • 白马氐

    氐族的一支。一说以白马水(今甘肃文县一带)而得名。与羌等杂居。又称武都氐、白马、白氐、故氐。秦汉时活动于西汉水流域,即今四川北部、甘肃东南部。主要从事农业,产名马、牛、羊、漆、蜂蜜等。其首领自称氐王,

  • 都统行营兵

    参见“马甲”(154页)。

  • 丙子之变

    清攻明之战。天聪三年(1629)间,清军已两次征明,皇太极为解除攻朝鲜的后顾之忧,于崇德元年(1636)五月,命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超品公额驸扬古利等统兵征明,训以“始慎终怠”,遇

  • 部落

    原始社会由若干氏族或二个以上胞族组成的社会组织。有的由几个具有血缘关系的新老氏族结合而成,有的是几个保持通婚关系之毗邻氏族的联合。血缘系谱已不是组成部落的必要条件。对其形成有3种不同看法:出现于氏族之

  • 壶

    战国时期中山国祭祀礼器。亦称“中山王铜圆壶”。周慎靓王五年(中山王十三年,前316),由中山王下令制作,用以祭祀上帝和祖宗。盖上有两个圆形纽,壶腹为圆球形,有两道平行凸

  • 契翰部

    亦称契汗、唾契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鲜卑之一支。初为部落名,后以为氏。居罗川(今青海湖东),与罗川北之鲜卑乙弗部相近,风俗也同,其地多狼。早在南凉秃发乌孤继立前,即臣属于秃发鲜卑。南朝刘宋永初二年(西

  • 土木之役

    瓦剌与明朝间的战役之一。或称“土木之变”、“己巳之变”。瓦剌为蒙古族一支,经过马哈木、脱懽时期发展,至也先即位后,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长城。既与明廷通贡互市,又伺机发动军

  • 坦绰

    唐代南诏职官名。辅佐诏主执掌国事的重臣、王之下最高官阶。据《新唐书·南蛮传》:其职位在南诏王之下、百官之上,为三个※清平官之一,所以决国事轻重,犹唐之宰相也,秉政用事,权力极大,并兼※九爽、※三托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