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帽
吐蕃赞普所戴之冠。系一种用红色软巾结成的帽冠,为赞普所专用。长庆元年(821),唐会盟使刘元鼎赴逻娑(今拉萨)会盟。亲见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服饰:“身披素褐,结朝霞冒(帽)首”。又敦煌石窟壁画“吐蕃王子供养图”所绘吐蕃王子即戴此种帽,以红色软巾包头,且有两飘带系于头后,将软巾固定于头部,形相潇洒、端庄。
吐蕃赞普所戴之冠。系一种用红色软巾结成的帽冠,为赞普所专用。长庆元年(821),唐会盟使刘元鼎赴逻娑(今拉萨)会盟。亲见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服饰:“身披素褐,结朝霞冒(帽)首”。又敦煌石窟壁画“吐蕃王子供养图”所绘吐蕃王子即戴此种帽,以红色软巾包头,且有两飘带系于头后,将软巾固定于头部,形相潇洒、端庄。
金加给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封号。天会三年(辽保大五年,1125),金将完颜娄室追擒天祚帝于应州(今山西应县),辽亡。天祚帝被降封为海滨王。皇统元年(1141)又改封为豫王,五年,病死。参见“耶律延禧”(
苗民起义遗址。位于湖南保靖县境内。清乾隆、嘉庆年间苗民起义时,以此作为重要阵地。以石筑成,有城墙3道,极为坚固,义军曾屡于此抵御和出击清军。城内尚有当年起义军制作火药的碓、磨等遗物。相传有苗族英雄腊乙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镇国公※托多额尔德尼嗣子。初授侍卫,擢内大臣、上驷院卿,兼蒙古正黄旗佐领。康熙五十一年(1712),袭札萨克镇国公。五十五年(1716),因青海
藏语音译。指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卫兵差。始行于1912年,凡种一马岗地(支负差的单位)的差巴(支差的人),除出一个※“甲郡马”藏兵外,增加半个卫兵差,使马岗差巴所受剥削增多。参见“甲郡马”(559页)。
宋代汉族对党项族部落族帐人户的称谓。与熟户相对。指对唐代后期开始内迁并散居于今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等地,远离汉族聚居地区从事游牧经济的党项羌部落。
即“水达达”(424页)。
见“咄于”(1388页)。
元仁宗朝蒙古牧民暴动。延祐年间(1314—1320),朔漠遭风雪灾害,牲畜倒毙殆尽,人民流散,鬻妻儿为食。延祐六年(1319)七月,晋王也孙铁木儿部民暴动,劫掠豪富,因诸暴动间缺少配合,遭札鲁花赤囊加
元代管理江南佛教寺院僧尼之僧官。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十四年(1277),置江南总摄以管理地方佛教事务,河西僧※杨琏真加曾任此职,后
东晋时前仇池国君主。一名杨德。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仇池公※杨世之子。东晋太和五年(370),父卒,继位,与叔宁东将军、武都太守杨统争位。遣使至晋,被封为平羌校尉、秦州刺史、仇池公。与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