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河路
清与民国时期官署名。全称“托河路协领公署”。因所统居民分布在托河一带而得名。康熙年间(1662—1722),清廷为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在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的同时,根据鄂伦春族的氏族组织及分布地区,分五路置官统治,此为五路之一。路设协领1员,下辖佐领。所属居民,主要为今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和布特哈旗境内的鄂伦春人。初下置1佐,后设2佐。原隶布特哈总管衙门,光绪八年(1882)改属兴安城总管衙门。光绪二十年后,先后由布特哈副都统、呼伦贝尔城管理,伪满洲国时废。
清与民国时期官署名。全称“托河路协领公署”。因所统居民分布在托河一带而得名。康熙年间(1662—1722),清廷为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在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的同时,根据鄂伦春族的氏族组织及分布地区,分五路置官统治,此为五路之一。路设协领1员,下辖佐领。所属居民,主要为今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和布特哈旗境内的鄂伦春人。初下置1佐,后设2佐。原隶布特哈总管衙门,光绪八年(1882)改属兴安城总管衙门。光绪二十年后,先后由布特哈副都统、呼伦贝尔城管理,伪满洲国时废。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作雍古、旺古、瓮古、王孤、汪古惕。属突厥语族,主要来源于沙陀突厥、回鹘余部。辽、金时散居于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北地区。因邻近汉地,受汉族、契丹、女真影响,在蒙古各部中经济较为发展,故
成吉思汗的镇远黑纛。亦称四斿神矛。传说是从天而降,木华黎建议供奉,出征时高举,作为战神化身和克敌致胜精神力量的象征。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供奉者像一柄作战用的矛头,长约尺许,一尖两刃,里厚外薄,其下有孔,
契丹开国前,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首领。一说名楷落,又记作楷洛。大约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五年(746)至大历十三年(778)前后。时契丹附唐,受唐封恭仁王,授※松漠都督府都督,遂世称其为契丹王。后因范阳、平
我国历史上女真人的文字。是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参照契丹文的创制方法制成的。天辅三年(1119)颁行。之后,金熙宗完颜亶又制一种女真字,天眷元年(1138)颁行,皇统五年(11
?—492南北朝时期柔然可汗。郁久间氏。※予成子。柔然永康二十二年(北魏太和九年,485),父卒,继位,号“伏古敦可汗”(一作“伏名敦可汗”,意为恒王),改元太平。性残暴好杀,拒臣下侯医垔、石洛候等忠
见“马湖蛮”(178页)。
东晋南北朝时期鲜卑部落名。又作“叱干部”或“叱干氏”。原聚居于三城(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北魏登国六年(391),铁弗匈奴首领刘卫辰败亡后,其部帅太悉伏(他斗伏)率部归降北魏,受到道武帝拓跋珪的安抚。
见“折掘部”(1056页)。
?—1891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姓索绰络氏。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官实录馆纂修,侍讲学士,礼部、户部右侍郎,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咸丰八年(1858),宝泉局炉棚起火,请另购
意大利藏学家※杜齐(G·Tucci, 1894—198)著。1949年于罗马出版。全书3册。作者曾在解放前多次赴西藏、印度、尼泊尔、拉达克、锡金、不丹调查,并从西藏运走大量珍贵文物及史料。多数存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