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1162—1227

蒙古国创建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名铁木真,又译帖木真、特穆津、忒没真。乞颜·孛儿只斤氏。贵族首领※也速该长子。出生时正值其父战胜塔塔儿部,俘获对方首领铁木真兀格,遂取是名,以志武功。幼年屡遭磨难:父死,部众离散;为泰赤乌部所俘,受监禁;遭蔑儿乞人袭击,妻子被掳,在生死搏斗中磨炼了意志。12世纪末期,蒙古社会战乱连绵,“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元朝秘史》254节)民众渴望统一和安宁,“深沉有大略”(《元史》卷1)的铁木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致力于统一事业。初借助克烈部王罕、札只剌部札木合援助,战胜蔑儿乞部,树立声威。宋淳熙十六年(1189),被推举为汗,建乞颜氏联盟,着手建立管理制度。在※“十三翼之战”中,虽为札只剌等13部所败,因善于笼络部众,被称为“有人君之度者”(《元史》卷1),各部纷纷归附,势盛。庆元二年(1196),联合王罕,配合金军大败塔塔儿部于浯勒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被金封为“札兀惕忽里”(部族官)。继灭主儿乞部,俘杀与己抗衡的撒察、泰出。六年,结王罕在斡难河(今鄂嫩河)大败夙敌泰赤乌部,巩固了在尼伦诸部内的统治。又败哈答斤、散只兀等10余部联军于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次年,败“古儿汗”札木合所统诸部于海刺儿河(今海拉尔河)。嘉泰二年(1202),灭察罕塔塔儿和按赤塔塔儿部,控制东起哈剌温山(今兴安岭)西至斡难河的广大地区。同年秋,击败乃蛮部杯禄汗及蔑儿乞、斡亦剌等部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源处)。三年,击溃克烈部。四年,征服乃蛮部,擒杀太阳汗,统一蒙古各部,终止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为蒙古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开禧二年(1206),在斡难河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军政合一的※千户制,把蒙古部众划分为95千户,分封给勋臣88人。整顿怯薛(护卫军),使之制度化,并扩充至万人,成为专设的常备军。健全法制,设“札鲁花赤”(断事官)掌政刑,立“扎撒”(法令)。建赋税制度,由千户、百户层层管理。开始用畏兀儿字记蒙古语,使蒙古有了文字萌芽。即位后,展开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太祖二年(1207)、四年,连攻西夏,进围夏都中兴府(今银川),迫夏主纳女求和。六年至十年,两次攻金,占领中都(今北京),破城邑862处,使黄河以北蒙遭破坏。十三年,派大将哲别灭西辽。次年,以花剌子模杀害蒙古商队和使臣为由,率军20万西征,灭花剌子模,攻占中亚许多地区,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进入南俄草原,击败阿兰、钦察部。十八年,在窝勒迦河(今伏尔加河)败斡罗思和钦察联军。西征后,将所征服地区分封给诸子,后发展为钦察、察合台、窝阔台汗国。二十一年,以西夏拒遣质子和出兵随征,再攻西夏,破甘、肃等州,占灵州,进围夏都。次年,留兵攻夏,自率军攻金。七月,卒于军。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追谥圣武皇帝。武宗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猜你喜欢

  • 奇克唐阿

    清代官员。满族。字慎修。初为翻译生,由户部改部选知县。精于医术,著有《厚德堂集验方萃编》4卷。

  • 马骀画宝

    书名。近代回族画家※马骀著。收作者画稿千余幅,共三册,1928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由画家黄宾虹作叙,复有康有为、但懋率、张大千为之题词。书中于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之画,无不兼备,乃当时最完备和

  • 高仙寿

    辽朝官员。渤海族人。仕辽,官至海州刺史。天庆四年(1114)七月,阿骨打集女真诸部兵攻宁江州(治今吉林省扶余县东石头城子),时任海州(治今辽宁省海城县)刺史,被遣统渤海军应援。

  • 伊拉古克散呼图克图一世

    见“达什东多布”(736页)。

  • 萨木萨克

    1755—1798?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维吾尔族。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尼敦幼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征喀什噶尔,因年幼,被布拉呢敦亲信阿里雅斯护往珲都斯(今阿富汗

  • 适鲁

    见“耶律室鲁”(1317页)。

  • 善因寺

    清代内蒙古寺庙。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汇宗寺西南约里许。清雍正九年(1731)以帑银10万两,仿达赖喇嘛在西藏所居庙宫形式建造,以居章嘉呼图克图。俗称汇宗寺为旧庙,此称新庙。两庙合称多伦诺尔庙,同为内蒙

  • 散扎布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又作桑扎布、三扎布、三济扎布。※阿玉奇汗第三子。初随父居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清康熙四十至四十一年(1701—1702),因与父不睦,率属户1万余人投准噶尔部首领策

  • 元代铜火铳

    热兵器之一。蒙古军队使用的最早的火炮。1970年7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畔的半拉城子出土一铜火铳,长34厘米,重3.55公斤。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铳上未刻制造年代。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

  • 崇圣皇后

    见“萧挞里”(19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