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怒族

怒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共有27123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3县及兰坪县的兔峨,还有小部分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名称始见于明初《百夷传》,但其先民很早就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生息繁衍。今居于福贡县的自称“阿怒”和居于贡山县的自称“阿龙”,均说是怒江的土著,在古代与独龙族先民有密切亲属关系,现贡山怒语仍可与独龙族相通。居住碧江县的自称“怒苏”,据文献记载,其先民是唐代庐鹿蛮部的一支,居于今兰坪的澜沧江沿岸,后来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定居。元时称“潞蛮”,明以后称怒人。唐宋时先后受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17世纪后除受丽江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的统治外,还受察瓦隆藏族土千总管辖。辛亥革命后在当地成立“殖边公署”,后又改“设治局”。没有本民族文字,有丰富的口头民间传说。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极大。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有“转房”习俗。过去男女均穿自织麻布,男子出外常佩砍刀、弩弓。妇女喜戴各种珠饰、银饰。解放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以山地农业为主,工具简陋,耕作粗放,产量极低,普遍兼事采集和狩猎。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关怀下,经济、文化、卫生、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逐步改善。

猜你喜欢

  • 藏语之音译,意为“舅”。吐蕃官名。指同王室通婚的大臣。《补国史》谓:“宦族则曰论”。外戚贵族为官者则称“尚论”(舅臣)。松赞干布初设官职时,设有“三尚一论”辅佐王政。即由三个舅臣及一个王族大臣联合辅政

  • 应顺

    ①五代后唐闵帝李从厚年号。934年,凡一年。 ②见“隆基”(2136页)。

  • 酉溪

    古河流名。又称酉水。汉武陵郡内五溪之一。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今四川忠县)故武陵之充县(今湖南桑植)酉源山,东南流。东经迁陵县、酉阳、沅陵。东南经潘明垒(三国吴将潘濬征讨五溪蛮时,营军所筑)。南注沅水

  • 和硕特

    蒙古旧部名,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其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合撒儿)后裔,姓博尔济吉特,原属于科尔沁部。本驻牧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一带。15世纪前期哈布图哈萨尔七世孙阿克萨勒岱卒后

  • 高宝英

    渤海王国大臣。一作高赏英。唐大和七年(833),官至同中台(一作书)省右平章事。是年正月,奉大彝震命朝唐,谢册命。随行有彝震派遣入唐学习生徒解楚卿等3人,经其向唐奏请,同至长安学习。大仁秀时所遣入唐学

  • 曲先塔林都元帅府

    元代设于西域之军事机构。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置于曲先(今新疆库车县境)。“塔林”,“塔里木”音转。辖境为今库车及塔里木河流域一带。其建立与元军退出斡端(和田)驻守畏兀儿地区有关。阿鲁忽子术伯部下

  • 霍尔

    又称伙尔、呼尔。藏语音译。意为“盖住”。源于7—8世纪时“胡”的音译。 ①藏文古籍对黄河以北游牧民族回鹘、蒙古等的通称。 ②藏族对居住在青海土族的专称。12世纪以前,吐蕃人称吐谷浑为阿柴。12世纪后称

  • 阿者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设置之阿资河卫均称作阿济卫。

  • 迭力迷失虎力

    明代哈密※哈剌灰首领。初为舍人,与千户拜迭力迷失、平章革失帖木儿等共管哈剌灰。成化年间(1465—1487),哈密为土鲁番攻占后,率众居苦峪城(今甘肃敦煌东北,安西县东南)。弘治七年(1494),被明

  • 乡城

    参见“定乡”(1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