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彝族

彝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各地自称不一,有诺苏、诺苏泼、纳苏泼、聂苏泼、洗期麻、撒尼泼、阿细泼、罗武、纳若、民期、侎俐、㑽��让、米西苏、罗罗等30余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南部、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那坡两县。多数住高寒山区和半山区,少数住炎热的河谷及平坝。人口6572173 (1990年)。与古氐羌、叟、昆明及部分乌蛮有渊源关系,亦融入了若干汉族成份。元、明以来,汉文史籍通称为罗罗、倮民或爨民。解放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已往社会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和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东部还处于奴隶制阶段,奴隶主和奴隶是社会的两个对立的基本阶级,还有为数众多处于中间状态的隶属民。社会成员分作兹目(或称尼威,意为皇帝封的土官)、诺伙、曲诺、阿图阿加、呷西呷洛5个等级。不同等级间禁止通婚。其他地区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和封建领主经济阶段。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6种方言。文字属于象形、音节类型,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彝文是明代中期的铜钟铭文。又称“爨文”,“韪书”。经规范化后已用其出版报刊、书籍等。有自己的哲学观点,论事说理喜用生动形象的格言、谚语作譬喻。相信万物有灵,卜阴阳、占吉凶。懂文字的巫觋称为“毕摩”。此外,佛教、道教以及天主教、基督教亦在一些彝区传播。火把节是共同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各支系各地区互有差异,其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奴隶主、地主等则可一夫多妻。娶妻要付较高的聘礼。凉山彝族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各地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制,解放前还在凉山等地流行。其葬俗在古代多实行火葬,凉山及云南金沙江沿岸一带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其他地区自明、清以后逐渐改为土葬。其住房与周围汉族类似,凉山多用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有形似“干栏”的住宅。装束、服饰更是多种多样。喜德、越西、昭觉一带,男子披羊毛毡、擦尔瓦(羊毛线织成似斗篷),头扎英雄结;女子身衣百褶长裙,头戴瓦式帕或荷叶、圆形帽。人民吃苦耐劳,不畏寒暑,性格豪放、果敢。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及天文历法、军事等方面长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有所创造和贡献。留下了灿烂的文学艺术遗产。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帝、反封建、反奴隶制的斗争。1914年在四川爆发拉库奴隶起义,为彝族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1935—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彝区,彝族人民热情支援,一批青年参加了红军。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摧毁了封建制和奴隶制。先后建立了2个自治州,4个自治县,与哈尼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并与哈尼、回、苗、瑶、傣、壮、仡佬等族分别联合建立7个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营畜牧业。目前正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 杨敬修

    1870—1952近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翻译家。字仲明,号秀真,以字行。经名萨里哈。天津塘沽人。回族。父母早亡,由祖父母抚养。少年时以卖烧饼为业,生活清苦。后从师李正先阿訇,学习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

  • 景山官学

    学堂名,官办。清代为内务府三旗满蒙汉包衣子弟所开办的学堂。康熙二十四年(1685),圣祖玄烨以内府竟无书、射之人,应设学房加以教导,遂命在其常见之处设立满书、汉书各3房,属内务府,委司官5人管理。于满

  • 打木球

    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俗称“打毛蛋”(或“赶毛蛋”)、“打篮子”。流行于宁夏、甘肃、河北等回族农村。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与曲棍球有相似之处。球场长30米,宽20米(民间以宽阔平坦即可),有中场线,

  • 厄鲁特鸟枪

    准噶尔兵器。以铁为腔,长四尺余,制如内地鸟枪,手持施放。既用于战争,也供打猎和“护田”。因有较高准确性,向为喀尔喀蒙古人所惧。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内大臣奇塔特出使准噶尔时,噶尔丹曾以其4杆奉贡

  • 阿拉善额鲁特

    蒙古旧部名。因在河套之西,又称西套额鲁特或西套厄鲁特。一说阿拉善即阿拉山,亦即贺兰山。为清代阿拉善额鲁特旗札萨克和硕亲王游牧地。辖境东至贺兰山,与宁夏府接壤;南与凉州府、甘州府为邻;西至古尔鼐,与额济

  • 伯德窊奇

    ?—1219金将领。西南路(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咩乣人。奚族。伯德氏。为人壮健沉勇。时蒙古军攻占西南路,邻郡皆降,独不屈。贞祐五年(1217),东胜州(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已破,与姚里鸦胡等招集义

  • 楼烦之戎

    古族名。一说为狄种。春秋时与林胡并居于晋北。战国时东与赵为邻,居晋西岚山。赵武灵王来攻,附属于赵。汉初,匈奴强大,举兵南下,与林胡皆为所并。

  • 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的南端,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带。经三、四百年之发展、演变,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农牧区各族群众中。复经专业人员的加工、升华,展现于舞台上。民间流传

  • 尼雅遗址

    位于今新疆民丰县北尼雅河下游地区。为西汉精绝国故址,后属西域都护府,东汉初属鄯善。遗址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房舍废墟分布于干涸的尼雅河两岸,无城垣。20世纪初,曾遭斯坦因等外国探险家多次盗

  • 骨笃禄

    即“颉跌利施可汗”(2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