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张格尔之乱

张格尔之乱

清嘉道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先后有4次。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新疆喀什噶尔人,维吾尔族,幼居浩罕)纠集安集延阿哈呼里等百余人、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萨雅克部、冲噶巴什部等500余人,进犯图舒克塔什、喀浪奎、乌帕拉特卡伦,任意杀掠,并谋攻喀什噶尔(今喀什),为喀什噶尔领队大臣色普征额等所败,遁走。道光四年(1824)八月,复伙同塔什库尔干布鲁特人玛巴特依斯拉木、安集延人巴布占诡称投诚,进犯乌鲁克卡伦,为游击刘发恒击退,走塔什库尔干等地,继续招集无赖,以图再举。翌年,偕布鲁特兵歼喀什噶尔帮办大臣巴彦巴图于阿克密依特。六年(1826)六月,率浩罕及布鲁特兵,复自开齐路入境,裹胁维吾尔族众万余,分兵进攻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遣人至浩罕,请援于迈玛达里汗,约“割喀城酬劳”,相继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4城,建立割据政权,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效法浩罕宫廷,建官立制,禁穿中国服装,妄图长期霸占南疆。嗣因在浑巴什河、柯尔坪、洋阿尔巴特、阿瓦巴特、喀什噶尔等战役中连遭惨败,被迫率少数亲随逃出卡外,流窜于木吉、阿赖等地。八年(1828)初,统兵由伊斯里克开齐潜入阿尔图什庄继续作乱,遭当地黑山派徒众狙击,逃喀尔铁盖山。被清军俘执,送北京处死,乱平。

猜你喜欢

  • 崇兴寺双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东京道显州城内(今辽宁北镇)。始建于辽,元、明、清历代维修。为今保存最完整的辽制双塔。塔后为清代重修的崇兴寺,今塔随寺名。以寺为中心,双塔东西对峙,间距43米,形制基本相同,

  • 嘉靖河州志

    甘肃省方志,吴祯撰,清刘卓增订,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四十二年(1563)金台刘氏仕优堂重刻。正文共4卷,卷首1卷,卷1地理志,包括沿革、郡名、分野、形势、疆域、山川、城池、桥梁、里廓、古迹、

  • 载沣

    1883—1952清宗室大臣。字亦云,自号书癖。醇贤亲王※奕譞第五子,※宣统帝父。光绪十年(1884),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五年,晋镇国公。十六年,袭封醇亲王。二十六年,补授内大臣。翌年,授头等专使德

  • 后秦文桓皇帝

    见“姚兴”(1772页)。

  • 合尼

    土族语音译,意为“羊”。青海互助地区土族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歌曲,多在喜庆节日演唱。主要内容为:绵羊的产生、生长及其生活习性;羊被宰后,怎样肢解,怎样献神和敬客等,词中有丰富的牧业生产知识。歌词不但分组

  • 赵琦

    1341—1393明朝将领。甘肃临洮人。吐蕃族。字仲玉,小名脱儿,乡人呼其为赵脱儿,蒙古名脱脱帖木儿。金元时吐蕃名宦赵阿哥昌八世孙,元同知临洮府事赵华严禄子。元末,累官荣禄大夫、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宣慰

  • 完颜守礼

    即“完颜守绪”(1153页)。

  • 巴克图

    独龙语音译,意为“纹面”。解放前独龙族妇女的一种习俗。传说独龙族妇女很早就有纹面的习惯,一般年满12—13岁都必须纹面,认为纹面是一种美的象征,又是划分各个氏族、家族集团的标志,其次可以避邪。纹面时,

  • 密村

    藏语音译,一译“弥村”,意为“人员单位”。旧时西藏等地喇嘛教寺院中基层的喇嘛组织。即僧侣居住单位。是※康村内更小范围的地域性组织。以僧徒籍贯划编,一般十数人至百多人不等。后藏扎什伦布寺扎仓下即为密村,

  • 蒙汉分治

    清后期统治蒙古的一种政策、措施。清政府原在蒙古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严禁汉民前往耕种定居,后因蒙古王公私自招流民开垦,既成事实,至晚期复因实行“新政”,大量放垦,汉民留居蒙地者日多,乃在汉民集中地区,割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