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
僜语音译。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僜人停放死者尸体的祭坛。起源于鬼魂崇拜。人死,临时在房屋附近搭盖,竹木结构,状如伞。四周插黑、白、红三色旗幡,内挂死者生前衣饰,供食品。若为男子并要挂一牛头骨。置死者于内,停尸三五日,家属亲友祭奠,巫师绕之舞蹈、唱挽歌。尸体火化后,使人入内用竹竿猛力戳刺,高声呼喊,驱赶鬼魂。最后将其焚烧,以示鬼魂无安身之处,而离去。
僜语音译。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僜人停放死者尸体的祭坛。起源于鬼魂崇拜。人死,临时在房屋附近搭盖,竹木结构,状如伞。四周插黑、白、红三色旗幡,内挂死者生前衣饰,供食品。若为男子并要挂一牛头骨。置死者于内,停尸三五日,家属亲友祭奠,巫师绕之舞蹈、唱挽歌。尸体火化后,使人入内用竹竿猛力戳刺,高声呼喊,驱赶鬼魂。最后将其焚烧,以示鬼魂无安身之处,而离去。
见“罗苴子”(1416页)。
傣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多在节日或喜庆日于场院、草坪、坡地或大路旁表演。分为大鼓舞、中鼓舞、小鼓舞、集体舞等几种。可由1人、2人以至多人表演。舞者以左肩背鼓,左手扶住胸
? —1668清朝将领。又作喀喀木。满洲镶黄旗人。萨哈尔察氏。塘噶里之子。先世居乌喇部。崇德三年(1638),授吏部理事官。五年,从征虎尔哈部。七年(1642),随征明松山。八年,擢吏部参政。屡从征战
蒙古部落名。为不鲁勒札儿—朵豁剌因(不丹札儿—朵豁兰)或朵豁剌歹之后裔,属尼伦蒙古人,同成吉思汗血缘较近,据《元朝秘史》,同为蔑年土敦后裔。在※“十三翼之战”中,该部与答里台、火察儿等组成一翼,助成吉
①古官名。《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神后土”注:“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②元代设于川、滇、黔、桂、粤、湖广、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择其首领任之。分文武职。武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
清代至民国间对部分仡佬族的称呼。《黔南职方纪略》云:仁怀有之,即在今贵州赤水县、仁怀县一带有其民居住。其服装和饮食等习俗多与汉民无别。今统称※仡佬族。
见“亦不刺”(871页)。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成化十三年(1477),首领南喇节入朝贡马及方物,赐衣服、彩缎等物。十八年(1482),族人沙刺肖等赴京师,贡氆氇、盔甲等方物,依例回赐。后,其族首领、宗教上层
清代满族女文人。光绪时宗室、礼部侍郎宝廷女,寿富妹。早卒。著有《箨秋遗稿》。
唐代南诏初期国务行政机构六曹之一。参见“六曹”(3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