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崖葬

崖葬

葬式之一。将死者置于崖壁或崖穴安葬。主要分布于川、黔、湘、鄂、桂、滇、粤、闽、台、浙、皖、赣、陕等省区。其年代上限可能至夏朝,下限一般至明、清。贵州部分苗族地区和台湾省某些高山族群体中至今仍有此葬俗。大致可分3种类型:(1)悬棺葬。在距地面数十米之石壁上分别平行凿2小穴,将碗口粗之木条贯入穴内,并使之伸出崖外。再将棺材平置于木条上,使之“悬”葬于空间。此种葬法以四川珙县、兴文等地最为典型。(2)崖洞葬。系在天然崖穴安葬死者。一般以一寨或一家族死者同葬于一穴,有的多达上百具。此种葬法分布最广,为崖葬之主要形式。(3)崖墓。以人工在崖壁上凿造墓道和墓室以葬死者。崖墓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也有少量发现。有人认为悬棺葬和崖墓是统治阶级的葬法。崖洞葬则被认为是与古人类居住洞穴有关。

猜你喜欢

  • 彭朝柱

    ?—1660明末清初湖广保靖司土官。土家族。保靖(治今湖南保靖县)宣慰使※彭象乾长子。明天启七年(1627),袭宣慰使职。崇祯十六年(1643),率土兵3千攻张献忠起义军,特赐蟒玉正一品服色、左军都督

  • 闼林

    即“挞林”(1619页)。

  • 白涧山

    山名。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北魏泰常元年(416),丁零翟猛雀率众起义于此。魏遣军弹压,猛雀等被杀。

  • 班第

    ①清代蒙古地区佛教寺庙中一般诵经的僧人。也是上层僧职喇嘛的随从,被称为徒众。清政府对札萨克达喇嘛等僧职喇嘛所配随从班第有明确的数量规定。驻京喇嘛所带班第清政府按规定每人每月银8.5钱、米7.5斗。在寺

  • 乾祐宝钱

    西夏钱币名。铸于夏仁宗乾祐年间(1170—1193)。铜质,传世多品。

  •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清代派驻新疆军政长官。简称伊犁将军。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统辖新疆天山南北路驻防官兵及旧土尔扈特乌讷恩素珠克图东、西、南、北四路盟,和硕特蒙古巴图(启)色特启勒图盟各旗兵马,并负责同邻国交涉。

  • 八团褂

    清代满族新婚妇女所着的一种服饰。因在褂上缀以8个刺绣或缂丝的彩团,故名。

  • 寻阁劝

    778—809唐代南诏第七世王。又作寻梦凑、寻觉劝、新觉劝、苴蒙阁劝。乌蛮,姓蒙氏。异牟寻子。贞元十年(794),奉父命卒清平官等高级官员与唐使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以示弃蕃归唐。元和三年(808)

  • 部族军

    契丹王朝的一种军队。为众部族之军,又称“众部族军”。契丹建国后,在其统辖范围内,除本族外,在北方尚有不少游牧民族,构成众多部族集团。辽太祖时整顿为20部,圣宗时为34部。诸部族分地以牧,其军驻边境紧要

  • 社师

    清代在台湾高山族社学中任教老师。康熙朝统一台湾后,不断倡导在高山族村社办学,鼓励高山族子弟入学读书,专门聘请一些“通番语”、“熟文理”的汉人任教,教学内容多为四书五经等古籍,向高山族儿童贯输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