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米
旧时西藏墨脱宗门巴族地区农奴等级之一。低于※差米,高于※约布。相当于藏区的堆穷。约占全宗(相当内地县)农奴总户数的7%。人身依附领主。一般有独立经济,但缺少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无条件直接领种差地。主要靠租种富裕差米的土地和开小片荒地及干杂活、搞副业维持最低生活。不交实物差,但要承担土地出租者转嫁的负担和领主按户摊派的乌拉。一般不能担任措本(相当内地区、乡长)、学本(相当内地村长)等职务。有的破产后沦为约布。民主改革后废除。
旧时西藏墨脱宗门巴族地区农奴等级之一。低于※差米,高于※约布。相当于藏区的堆穷。约占全宗(相当内地县)农奴总户数的7%。人身依附领主。一般有独立经济,但缺少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无条件直接领种差地。主要靠租种富裕差米的土地和开小片荒地及干杂活、搞副业维持最低生活。不交实物差,但要承担土地出租者转嫁的负担和领主按户摊派的乌拉。一般不能担任措本(相当内地区、乡长)、学本(相当内地村长)等职务。有的破产后沦为约布。民主改革后废除。
明朝授予灵藏地方(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藏族政教首领的封号。永乐四年(1406),其僧著思巴儿监藏遣使入朝进贡,命其为灌顶国师。五年,封为赞善王,国师如故,赐金印、诰命
清代庄园种类之一。即庄主责令庄头带领庄户岁纳粮食的农庄。※皇庄中之粮庄,有※整庄和※半庄之别,整庄又分为四等,等外的为半庄。嘉庆十七年(1812),其庄数为:一等庄163,二等庄59,三等庄66,四等
明清两代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其先韩腾于明末授土百户。清顺治年间(1644—1661),颁给号纸,无印信。辖407户,年纳青稞8.8石,交叠溪营守备衙门,折充兵米。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寺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旧城北门外。相传建于明初。实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经乾隆、同治、光绪、民国年间多次重修和扩建。占地4000平方米。寺正门除阿拉伯文题名外,还悬有
见“长沙武陵蛮起义”(371页)。
即“独龙河”(1707页)。
明代哈尼族土司。旧属临安府。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明洪武(1368—1398)时,为鼓励农垦,对率众开壁荒山,扩大耕地面积的和泥首领龙咀,从纳楼分出,给予土司职衔,建立巡检,世领其所辟地区。主
书名。又作《湘中山水记》或《湘川记》。晋代罗含撰。三卷。著者桂阳耒阳人,字君章。历官尚书郎、宜都太守、散骑常侍等。内容主要记载湖南省山、水、物产、古迹,共4类,乃湖南之早期志书,后人采之仿之者不少。早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伊拉齐卫,并说清代伊拉齐山在吉林城(今吉林市)西90里。
吐蕃之别称。又称赭面国。据敦煌汉文文书《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有此称。有藏文“gdong dmar gyi yul”意译。参见“赭面图”(2487页)、“吐蕃”(7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