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

台湾先民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1964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师生在台北八里乡大坌坑首次发掘,故命。出土遗物以粗砂陶片为主,从陶片中能辨认出有碗、瓮、瓿等器皿,体部盖满绳印纹。石器有小型打制石斧、磨制小型石锛及石镞、网坠等。这种以绳纹粗砂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类型,遍布台湾全省,其中以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西北海岸、中部海岸和西南部海岸较集中,统称“大坌坑文化”。据专家对台南归仁乡八甲村大坌坑文化层出土标本的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480+/-55年(用古松年轮矫正为公元前4350—4450年),认为与华北仰韶文化大致相当。当时岛上居民主要生活来源仍以渔猎和采集为主。

猜你喜欢

  • 安西四镇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座军事重镇。贞观十八年(644)至上元二年(675),唐先后在西域设置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境)、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四镇,驻军镇守边疆。隶属安西都

  • 公羔祭

    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对成吉思汗陵的祭祀之一。把羝羊羔(未经阉割的绵羊羔)杀掉,取出睾丸进行祭祀。相传,一次成吉思汗外出征战,到一家进餐,忽闻探马来报,敌人逼近,因群羊放牧于野,遂把门外一只羝羊杀掉

  • 嘎哇贝孜

    吐蕃著名大译师。全称嘎哇室利古德热格希达松哇。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与久若禄益坚赞、祥班德益西德并称“嘎、久、祥”、“三少译师”。译有佛经《圣言宝论》、《三相简述》及《外境所念除欲

  • 防守尉

    官名。清代驻防旗兵官之一。专城官(一城中首席官),正四品。属官设防御、骁骑校等。畿辅设此职者有宝坻、东安、采育、固安、雄县、良乡、霸州,此七地各设一员。管内例应上达之事,即由该职直达兵部。密云副都统兼

  • 马振

    清代书画家。字冈千,号云鹤。陕西长安(今西安市)人。回族。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曾为湖广总督毕沅幕宾。工书画,善画白描人物、精妙传神。亦擅山水与花卉。临摹宋元诸家之作,无不酷肖。人谓其

  • 资悉波折逋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长庆《唐蕃会盟碑》有载。系执掌经济财务的官员,有时也与军队中的筹粮及军需筹算相关。“资悉波”为执掌会计事务的官员,“折逋”意为“大”,约相当于大会计使。

  • 布利安

    珞巴族阿帕塔尼部落对村寨或氏族领袖的称谓。一般为民主推举产生。由有德才、机智勇敢、富有生产与生活组织能力、精明强干、能言善辩、办事公正,并享有威望的男性充任。有老、中、青三种:“阿克哈布利安“即老年首

  • 萧卓真

    见“昭烈皇后”(1648页)。

  • 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

    蒙古自治运动的各派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建立的自治政府。1946年1月16日,在兴安盟葛根庙(今乌兰浩特地区)召开东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发布《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施政纲领》、《自治法》和《成立宣言》,博

  • 雷峒

    壮族地区古地名。又称雷洞。北宋时邕州左江道侬峒地。为北宋侬人(今壮族先民)首领※侬智高起义地点之一。后改下雷州。民国改雷平县。今为广西大新县下雷乡。壮族聚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