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外婚制

外婚制

亦称“族外婚”。一种从自己所属社会集团之外选择配偶的制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演变流行至今。外婚制是氏族产生的前提和标志。最初由于分工和生存的需要,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原始血缘群体逐步由近及远排除直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开始分裂为二个互相通婚的氏族,并共同组成一个内婚部落。形成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后随着部落内婚界线被打破,还出现部落之间通过婚姻关系以达到结盟的目的。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之后又产生同村不婚、同家族或宗族不婚等禁婚规例。不同阶段的外婚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进步,有利于提高人类素质和繁衍,有利于增进通婚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促进人们共同体的发展。《礼记·杂记疏》:“诸侯不内取,舅女及从母不得在国中”。即周天子行内婚,诸侯行外婚。近现代汉、满、蒙、畲、锡伯、德昂、苗、黎等族的同姓不婚,纳西、白、水、布依、裕固、撒拉等族的同宗不婚,均系氏族外婚的遗迹。20世纪40年代,我国一些尚残存氏族组织或残余的民族,如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佤、布朗、门巴、珞巴等民族,仍实行氏族外婚制。台湾高山族布农人则严格实行氏族和胞族外婚。侗族有的行宗族外婚,有的行村寨外婚,即使同寨不同姓,也不得婚配。外婚制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自然选择作用;避免血亲婚配;因抢婚而发生;因图腾禁令而发生;为避免群内冲突等。

猜你喜欢

  • 黄闵

    南齐地志学家。武陵人。撰有《武陵记》、《沅陵记》、《沅川记》等地志,又有《神壤记》,均享有盛名,大多已佚。有些内容已由王谟辑于《汉唐地理书钞》或由陈运溶辑于《荆湘地记》中。在《史记正义》、《后汉书注》

  • 莫允氏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 乾竺特

    西域地名。见《新疆识略》等书。或作喀楚特。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即今巴基斯坦坎巨提地区。首府棍杂(宏札、洪扎)。清朝藩属。户口近万人。岁贡中国砂金1两5钱,例赏大缎两疋。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二十五

  • 认月钱

    清代新疆陋规之一。是时因各驻扎大臣及阿奇木伯克衙门经常任意役使工匠,使广大维吾尔族人民深受其苦。为逃避差役,受派者每月交纳认月钱数百至1—2千文普尔钱,以祈免除差徭及年例额征钱粮。

  • 阿波可汗

    东突厥汗族。名大逻便。阿史那氏。※木杆可汗子。父临终前,舍其而立汗弟为佗钵可汗。佗钵卒,命其子庵罗让位于大逻便,因其母出身微贱,族人不服,拥立庵罗。他自以汗子不得立,怀怨,屡构难于庵罗,迫之让位于摄图

  • 凯霖

    约1255—?元朝官员。祖籍西域,阿鲁浑氏。汉姓简,字和叔。成吉思汗西征时祖父哈只哈心归附,东迁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父阿散,仕元,任大名路税课提领,遂居大名(今河北大名)。幼读儒书。仁宗皇庆元年

  • 小仓租地

    清代内蒙古札萨克旁系将其私地租与汉人耕种的土地。也称内仓租地。相对于大仓租地而言。大仓租地设仓长,专门办理出租事项。小仓租地不设仓长,仅由协同管理人员与承租人缔结契约,承租人按约耕种、纳租。参见“大仓

  • 卫藏道场圣迹志

    书名。全称《拉萨中土诸寺及雅隆南部、后藏、北方热振诸圣地希有指南授记镜鉴》。钦则旺波(1820—1892)撰。1840年以后成书。全书40页。原以拉萨木刻版传世。作者系宁玛派僧人,颇有学识,相传曾于1

  • 索离

    即“橐离”(2547页)。

  • 合素衮部女直

    见“曷苏馆”(16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