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文

壮文

我国壮族使用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早在南宋时期,壮族地区民间就流传着一种“方块壮字”或叫“土俗字”。这种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造的,使用范围不广,也无统一规范,壮族民众多使用汉文。1955年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方案》(草案),经过两年试验推行,于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推行。1982年对原方案进行了部分修改。现在正在广西壮族地区推行。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采用26个拉丁字母。声母表示法:单纯辅音用一个字母表示;腭化和唇化辅音用双字母或3字母形式表示;带先喉塞音成分的浊辅音,舌面鼻辅音和舌根鼻辅音也用双字母形式表示。壮文的韵母有108个。由元音字母或元音字母加韵尾构成。壮文有6个元音字母即a、o、e、i、u、w,壮文舒声韵的韵尾有-i、—u、—w、—m、—n、—ng。促声韵韵尾有—p、—t、—k,依调类分高音组(第7调)和低音组(第8调)两类,在高音组用字母—p、—t、—k表示,在低音组用字母—b、—d、—g表示。6个舒声调类,除第1 (24)调不标外,其余5个调分别用z、j、x、q、h5个字母依次表示第2 (21)调、第3 (55)调、第4 (42)调、第5 (35)调、第6 (33)调。

猜你喜欢

  • 王仁求碑

    唐代云南碑刻。在今安宁县大石庄葱蒙卧山上。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立。时武后易国号为周,故碑额题《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成都人间丘钧撰文,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写。碑高281厘米,宽150厘米,凡34行

  • 伊吾卢

    见“伊吾”(802页)。

  • 改斯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或称期期,彝语音译,意为部分化出的彝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及永胜、凤庆、云县、祥云、巍山、普洱、景东、澜沧、西畴、广南、文山、新平、开远、易门等地。详见“彝族”(2594页

  • 十二小邦

    吐蕃古代小邦(部落)名。主要分布于今西藏地区。据敦煌藏文文书载,十二小邦即:琛域、羊同、娘若波噶、努布域九郡、尼洋香波、吉日绿林、恩雄杳那、倭铺邦喀、格希札(?)、工域哲那、三大尼洋地、达波四方地。《

  • 横冲都

    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养子李嗣源所率军队名。唐乾宁三年(896),魏州节度使罗弘信袭破晋军李存信于莘县,存信退保洺州,丧士卒十之二三,委弃资粮兵械万数,独李嗣源奋命殿军而还。李克用嘉其功,即以所属

  • 蔑兀真笑里徒

    ?—1196蒙古国建立前塔塔儿部首领。又译蔑古真薛兀勒图。原臣属于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乘金左丞相夹谷清臣北征合底忻(哈答斤)、山只昆(散只兀)等部得胜回师之机,拦夺金军羊马、辎重,叛金。承安

  • 康吉城

    古城名。又称绥来县北城。位于新疆玛纳斯河东岸准噶尔旧城阳巴勒噶逊附近。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周3里7分有奇,高1.6丈。分设4门:东迎曦、西兆成、北庆丰、南来薰。与※绥宁城南北相峙。两城中间筑墙

  • 打红围

    鄂伦春、赫哲、鄂温克等族对猎取商品性野兽的统称。主要指打鹿茸活动。鹿每年脱角一次,农历二月开始长新角(即鹿茸),当青草长到一寸多高时(约在四至六月间),是猎取鹿茸的最好季节。打红围常采用“蹲碱场”、“

  • 乌鲁古

    契丹语官名。又译作“乌鲁骨”。一说源于突厥语“邬落”(“驿马”之意)。掌群牧。一说会同元年(938)后改为“群牧使”。女真立国,仍设是职。《金史·百官志》称:“乌鲁骨之下有扫稳脱朵,……皆踵辽官名也。

  • 班珠尔

    ?—1755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姓博尔济吉特。西藏※拉藏汗长子噶尔丹丹衷之子,阿睦尔撒纳胞兄。自幼滞居准噶尔,驻牧塔尔巴哈台一带。乾隆十五年(1750),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被杀,偕阿睦尔撒纳、达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