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及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现有人口33538人(1990)。“塔吉克”,为本民族自称。民间传说,意为“王冠”。先民可追溯至公元前帕米尔高原东部伊朗语支诸部落。古为朅盘陀国(又称喝盘陀),为东、西方往来重要通道。唐开元(713—741)中,曾于其地置“葱岭守捉”,元称色勒库尔,为察合台后王封地。居民多半农半牧。清乾隆(1736—1795)中,以西北地区全部统一,称之“色勒库尔回庄”,置五品阿奇木伯克,归叶尔羌办事大臣管辖,定每年纳黄金27两7钱。道光(1821—1850)时,以张格尔等叛乱,屡受浩罕封建主侵扰,库尔察克和吐尔阿沙领导人民,与侵略者展开长期斗争,坚决予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近代以来,不断奋起,积极参予抗击英、俄扩张主义势力的斗争,许多青年群众,与柯尔克孜族青年一起,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肩负起保卫祖国边防任务。1945年,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影响下,与柯尔克孜族人民,共同发动“蒲犁革命”,严厉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居民操塔吉克语。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没有文字,通用维吾尔文。多信仰伊斯兰教十叶派的伊斯玛仪勒派,崇奉“依禅”。解放前,主要经营畜牧业,兼营农业,耕地大部分为地主、富农掌握,生产技术落后。解放后,因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地主和大牧主特权,生产有较大发展。婚姻多由父母包办,有早婚和近亲结婚习惯。婚礼仪式隆重。爱好歌舞,喜吹鹰笛,民间口头文学和工艺美术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高原生活特色。

猜你喜欢

  • 阿勒坦特布什鄂拉

    准噶尔地区山名。位于今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西北。因地饶水草,旧为准噶尔塔尔巴哈沁赛音伯勒克昂吉驻牧地。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其宰桑乌鲁木率400余户附清。据伯希和考证,赛音伯勒克为策

  • 山讹

    参见“横山羌”(2487页)

  • 见“木样”(254页)。

  • 赫哲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清康熙二年(1663)始见其名。因居住地区不同,有那乃、那贝、那尼傲(赫哲语那,意为本地、当地;乃、贝、尼傲,是人的意思)、赫真(下游、下方、东方之意)、奇楞等自称。清文献常写作黑哲

  • 必巴锡鄂特罕

    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部领主。汉文史籍译作比把石、北把什等。孛儿只斤氏。※吉能子。驻牧于陕西榆林边外。受明封为指挥佥事。约万历十五年(1587),因争分畜产,攻杀其兄鄂木布达赉(碗布台吉)。

  • 西夏志略

    书名。己佚。清瞿世瑛《清吟阁书目》著录,不记撰者姓名与卷数。孙殿起《贩书偶记》史部卷5载4卷,又载记2卷,亦不著撰者姓名。且称旧钞本,后有何元锡梦华馆印。本书采用编年体,以唐宋史籍考订唐末至西夏灭亡时

  • 尔个尼坡策

    彝语音译。意为租佃双方各出一半种子,收获粮食平分。旧时流行于四川凉山美姑巴普、三河以达地区彝族奴隶社会的一种剥削制度。多实行于半山区好地和水田,为实物地租活租之一种。出租者为黑彝、富裕曲伙(曲诺),承

  • 色布腾巴尔珠尔

    清代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又译色布腾巴勒珠尔。绰罗斯氏。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乳母之父晖特和硕齐狩猎巴里坤,被哈密伯克额贝都拉长子郭帕伯克俘虏,献于清。后获宥,授一等侍卫。

  • 大元义

    ?—793渤海国第四世王。文王大钦茂族弟。唐贞元九年(793,一作十年)钦茂死,因世子宏临早卒,得继王位。因立非众意,疑位不保,对下“猜虐”,立仅数月,被国人杀害,众推宏临子华屿为王。元义死后无谥号,

  • 色旺诺尔布桑宝

    ?—1901清末蒙古王公。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右中旗人。父卒,袭土谢图亲王爵,任哲里木盟盟长。为人凶恶残暴,生活奢侈腐化。不仅滥肆征敛旗民牲畜财物,且借外债五六十万两,购买昂贵的珍玩服饰和竹石花木,修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