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民独立师

回民独立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1936年6月红十五军团在绥远边境宁条梁休整时,在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扩编而成。回族干部马青年任师长,欧阳武为政委,李铁民为参谋长。任务为:宣传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回族干部;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红军,为红军筹粮、筹款、剿匪反霸等。该师曾参加定边、下马关、花马池(盐池县城)等地的战斗,解放予旺、同心县城,并在予旺县建立苏维埃临时政府,包围韦州城。在战斗中陆续建立了区、乡苏维埃。协助红十五军团建立第一个回民自治政权一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配合主力,参加山城堡战斗,给胡宗南以重创。赢得西征的胜利。十二月“西安事变”后,主力转向陕南一带,马青年调援西军政治部,独立师遂不复存在。

猜你喜欢

  • 札鲁忽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札鲁花赤”,“札鲁火赤”,“札儿忽赤”。蒙古语音译,《元朝秘史》释为“断事官”,其长曰“也可札鲁忽赤”,意为“大断事官”。1206年蒙古建国后始置,掌财赋,治政刑,主分封,会决

  • 阿都正长官司

    清代四川彝族土司名。阿都家支首领,在唐、宋、元、明各代均为落兰部(乌蛮大部落之一)的小酋或头目。清顺治六年(1649),清兵抵四川建昌、凉山,头目结固降附,授阿都正长官司长官。至慕枝任长官,于康熙四十

  • 新疆外藩纪略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

  • 侾黎

    黎族一支系。“侾”是黎语汉译,意为“住在外围地区的人”。《广东新语》:“与生黎近者为三差黎,与民近者为四差黎”,均属其次分支。是黎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乐东、崖县、陵水、东方、昌江

  • 托河路协领公署

    见“托河路”(752页)。

  • 威远镇

    镇名。位于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宋以前称“诺木斗”,意为“森林地区”。宋改称“牧马营”。明嘉靖十四年(1535),修建威远堡,筑城垣。清康熙十三年(1674),曾设都司。民国十九年(1930)设县

  • 尼古

    傈僳语音译,意为“祭祀鬼神”。旧时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杀牲祭鬼神的仪式。当人患病时,请人占卜是何鬼神作祟,并向该鬼神许愿,若病人痊愈或病情好转即择日进行祭祀。据说,不进行祭祀还愿,病会重犯,而且更严重。

  • 郑珊

    1811—1897清代书画家。字雪湖、号野桥。安徽怀宁人。回族。幼家贫,仅就学私塾一年。年青时从事商贩,闲暇自学诗、画,积久有成。多画山水,亦写花卉,笔法苍厚、善用积墨,颇得名家龚贤遗风。晚年,名重江

  • 含国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分布于苏滨水(今绥芬河)流域。康宗完颜乌雅束时(1103—1113年在位),该部勃堇(部长)斡豁不听命,康宗于甲申(1104)年遣完颜斡带往治其事,至活罗海川(今牡丹江)撒阿村

  • 库图克台彻辰鸿台吉

    见“切尽黄台吉”(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