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

吐蕃

唐代汉文史籍对今西藏之称谓。“吐”,一说系汉语“”之唐音;“”,藏族自称。亦指古代藏族政权。藏学界一般指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起,至9世达磨赞普时止。此后汉文文献虽偶有以吐蕃(或土蕃、特蕃)称之,但已非原意。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其父囊日松赞执政,降服青藏高原各族、部,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建立军政制度,颁布法律,行父子王位传承制。设4大军政区,军民通摄,称“四如”,亦谓“四翼”。各“”设“如本”(如官),各有军队,领之于正副军事长官。在吐蕃境内设会盟制,令各地掌权之王族贵戚定时会盟。划分社会为奴隶及贵族两大阶级,奴隶阶级中又划分成各种等级,分属于各贵族所有,并使之法律化。开始接受佛教信仰,建大小昭寺。力主与唐朝友善,与唐通婚,迎娶文成公主,并向唐朝学习汉文化、佛学、医学、历算、工艺等。历代赞普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松赞干布的内政及外事政策,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迎娶唐金城公主,推进了唐蕃联姻关系。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曾出兵占领河西走廊的不少地区,唐蕃关系一度紧张,但其晚年已逐渐改变此扩张政策。赤祖德赞(815—838年在位)时,与唐举行长庆会盟,与唐结为“甥舅之谊”。至达磨赞普时,吐蕃奴隶大起义,吐蕃王朝崩溃,其势力退至今西藏辖区之内。吐蕃时期的宗教及佛教文化的发展亦具有特色,主要寺院多建于赤松德赞及赤祖德赞时期,大量封赐寺院土地、奴隶和寺院“七户养僧”制、格西为赞普师僧制、僧人受戒制、译经制等,亦多建于此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西藏各种工艺的相应发展,为后世留下如敦煌文献的珍贵遗产,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和限制了人口的发展。加之吐蕃晚期王族争位,外戚篡权,王妃干政,加速了吐蕃崩溃的进程。至9世纪末,吐蕃王朝终于倾覆。

猜你喜欢

  • 两番渤海黑水四府

    唐时为东北四族归附所设之四都督府。两番指※契丹和※奚,黑水指※黑水靺鞨。奚置※饶乐府,契丹置※松漠府,渤海置忽汗州府,黑水靺鞨置黑水府。

  • 地戏

    布依族传统戏剧之一。亦称“跳神”。流传于贵州花溪、安顺、长顺、平坝、清镇、紫云等地布依族、汉族民间。相传明洪武(1368—1398)初年,随明将傅友德(?—1394)南征的士兵因思念故乡而创造此戏种。

  • 萨尔浒

    地名。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水库东南,在浑河南岸,距抚顺市中心70里,东距赫图阿拉(今新宾西老城) 120里。后金天命四年(1619),努尔哈赤统率八旗兵,大败明四路大军于此,史称“萨尔浒大战”。从

  • 云台过街塔

    元代古迹。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古长城居庸关之云台。元至正二年(1342),顺帝北巡至居庸关之南关内,传谕发内帑于云台上营造佛塔,至五年(1343)竣工,举行隆重庆赞仪轨。云台以汉白玉铺砌,上建石砌佛塔

  • 台湾番俗考

    书名。翦伯赞著。1947年3月正式出版。全书共分5部分,即《前言》、《台湾番族诸部落的名称及其分布》、《台湾番族的经济构造及其生活方式》、《台湾番族的家族形态及其氏族组织》、《台湾番族的意识形态》。该

  • 肃州互市

    清雍乾年间与准噶尔部的互市。始于雍正六年(1728)。初仅为贡外携货贸易。贸易额一般在数千两至万余两白银。乾隆四年(1739),准噶尔、喀尔喀两部勘分牧界后,因噶尔丹策零奏请,清廷准其商队每4年定期至

  • 孛术鲁正

    即“孛术鲁阿鲁罕”(992页)。

  • 石牌法律

    见“料令”(1944页)。

  • 土州同知

    官名。州同知为知州的佐贰,明代亦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土州置此官,以当地首领为之,秩从六品。颁给敕书、铜印,赐以冠带。为中央朝廷守疆土,抚土民,修职贡,交租赋,听征调。其考核、承袭、升降

  • 鱼皮部

    见“赫哲族”(2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