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华夏

华夏

中国汉民族先民的称谓,也是中国的国家和地名的称谓。最早,“华”和“”分用,“华”含“荣”意,《说文》:“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又含“华山”地名之意,章太炎说:“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又含以“花”为图腾的族称,林惠祥说:“‘华’为图腾名称,意即‘花族’”。“”含人类之意,《说文》:“夏为中国之人”。又含“”之意,《尚书》孔颖达正义说:“夏者训大也,中国有礼义文章光华之大。”“华夏”连用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十三经注疏》)系指中国地名。后来“华夏”、“诸夏”、“华”、“”等混用,虽然也用于地名,但更多已用于族名。相传远古传说时代的黄帝族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族与炎帝族结成了部落联盟,由黄河流域向南方发展,与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到了夏、商、周时期,夏人、商人和周人与戎、狄、蛮、夷如北方的鬼方、猃狁,南方的三苗、楚荆,江淮一带的庸、卢、彭、濮、巴、蜀、微等许多族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通过杂居、通婚、联盟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华夏族形成的时间有多种见解,分别有原始社会、商代中期、西周中期、东周初期、春秋时期或战国时期等说。华夏族又经过发展,融合了更多的民族后,于汉代演变成为汉族。

猜你喜欢

  • 河蛮

    古族名。亦称西洱河蛮。属白蛮。“松外诸蛮”之一部。唐初即分布于今云南洱海地区,与当地六诏乌蛮并存。系不断迁入的汉族与当地白蛮等融合而成,故“自云其先本汉人”,语言、生产及习俗等亦与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

  • 东纯

    ?—1860清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字紫来。道光十六年(1836),任协领。二十四年(1844),迁福州副都统。咸丰四年(1854),任西宁办事大臣。六年,升福州将军,九年(1859),调成都将军。著

  • 觉罗吴默讷

    ?—1690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由侍卫累官内大臣。康熙十六年(1677),奉命同一等侍卫塞呼礼等往查长白山形势及清室祖先发祥地,以酌定祀典。由盛京至吉林乌喇地方,最后达长白山。返京后,奏报勘察详情

  • 卡渣儿

    藏语音译。指在西藏尼泊尔侨民与藏族妇女结婚所生之子女。按传统惯例,女性为藏族,男性属尼籍,其子女在西藏亦享受侨民一切权利。1956年,中、尼两国签订协定,规定其所生子女年满18岁自愿选择国籍。

  • 恩榜

    科举时代经皇帝恩准于正科以外另行考试得以中式者的录取公告。宋、金皆有此制。此种考试因在正科之外,又称“恩科”。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勒令,凡5次参加御试进士考试不录者,可向皇帝奏名考试,以文章高下

  • 捞龙卵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亦称“捞龙子”。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正月十四日夜,“待鸡鸣,家家持瓢争先汲井华水,谓之捞龙卵”,李朝金迈淳《洌阳岁时记》

  • 沙钵略

    见“始波罗”(1550页)。

  • 什长

    即10户或10人之长。古代兵制10人为什,户籍10家为什,曾是北方游牧民族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首领。匈奴、女真、蒙古等皆设之。匈奴在万骑长下各置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十骑长)等。所有及龄

  • 门艺事件

    渤海国王大武艺挑起的与唐冲突。唐开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遣使朝唐,唐任命其酋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十四年,唐以黑水靺鞨地置黑水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并派汉官为长史。渤海王大武艺时正“斥大土宇”,扩展

  • 师子

    即“亭独尸逐侯鞮单于”(1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