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
突厥汗国官名。突厥语音译。始见于8世纪突厥文碑铭。初译为“匐”。元时译为别、伯、卑、毕,清时译为伯克、白克。新疆建省前,地方政府仍保留此种官称,自阿奇木伯克及其副职伊沙噶伯克以下,约有职司、名目不同之伯克近30种,品级三至七品不等。其任免升迁,悉操之于驻札大臣。不准滥放,不得世袭。同治三年(1864)农民起义后,名存实亡。光绪十三年(1887)正式废除。
突厥汗国官名。突厥语音译。始见于8世纪突厥文碑铭。初译为“匐”。元时译为别、伯、卑、毕,清时译为伯克、白克。新疆建省前,地方政府仍保留此种官称,自阿奇木伯克及其副职伊沙噶伯克以下,约有职司、名目不同之伯克近30种,品级三至七品不等。其任免升迁,悉操之于驻札大臣。不准滥放,不得世袭。同治三年(1864)农民起义后,名存实亡。光绪十三年(1887)正式废除。
即“妣吉”(1260页)。
见“高附”(1907页)。
见“慕容盛”(2439)页。
北洋军阀、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强迫鄂伦春族青壮年男子组建的地方武装。初称“山林游击队”或“栖林游击队”,日伪时期改用是名。民国十四年(1925,一作十三年)始建。辛亥革命后,鄂伦春族社会仍沿用清代路佐组
契丹中央官署名。专理国舅(后族)诸帐事务的机构。属北面诸帐官。《契丹国志·族姓原始》称:“番法,王族惟以后族通婚。”后族在契丹统治集团中具特殊重要地位。《辽史·外戚表》载:“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
见“马黑麻·柯尔克孜”(186页)。
契丹部族名。以※奚族降民所置。其部民原为契丹皇族宫帐奴隶,由夷离堇(军事首领)管辖。辽圣宗时(982—1031)释免奴隶,置为部,为圣宗三十四部之一,部民取得平民地位。改设节度使管辖,隶南府,居望云县
傣语作“喊正”。傣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约形成于清嘉庆、道光(1796—1850)年间,有近200年历史。最初为民间歌舞,后渗入短小精悍的戏剧内容和简
1522—1597明代伊斯兰教学者、中国经堂教育陕西学派创始人。字明普,又字普照。陕西咸阳渭城胡家沟人。回族。幼习儒业,长随同乡高师祖习伊斯兰教之学。曾到麦加朝觐,回国后,率先改革传经方法,提倡经堂教
见“宇文庆”(8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