傜僮传
书名。广西少数民族风俗志。1卷。清诸匡鼎(字虎男,号桔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汉族)撰。“傜僮”,为广西少数民族之泛称。内分3部分:首记瑶族风俗,如衣饰、房屋、饮食、瑶刀、战法、乐器、刻木、种类等;次记壮族风俗,如衣饰、居室(麻栏)、歌圩、婚嫁、祭祀、迷信、牛酱等;再记“仡僚”(侗族)之鸡卜、踩歌堂、罗汉楼及“伶人”(仫佬、毛南)、“但人”(水上居民)、水人等族之分布、习俗等事。为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等。
书名。广西少数民族风俗志。1卷。清诸匡鼎(字虎男,号桔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汉族)撰。“傜僮”,为广西少数民族之泛称。内分3部分:首记瑶族风俗,如衣饰、房屋、饮食、瑶刀、战法、乐器、刻木、种类等;次记壮族风俗,如衣饰、居室(麻栏)、歌圩、婚嫁、祭祀、迷信、牛酱等;再记“仡僚”(侗族)之鸡卜、踩歌堂、罗汉楼及“伶人”(仫佬、毛南)、“但人”(水上居民)、水人等族之分布、习俗等事。为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等。
见“葛林卫”(2184页)。
行政区划名。清置。明为镇溪军民千户所,隶辰州府泸溪县。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改为州。四十七年(1708),置厅,治所在镇溪所城(今湖南吉首西南)。隶辰州府。嘉庆元年(1796),升直隶厅。辖有苗族
古山名。见于《汉书·地理志》。唐代仍有其名,为高句骊境内之山,古辽水(即小辽水,今浑河)源出之地。今一般认为即今辽宁清原县东北之三通背岭(满语称果勒敏珠敦岭,旧亦曰长岭、线岭、涵德岭)。
民国时期新疆省财政厅(司)发行的货币。 ①民国二年(1913)至民国四年(1915),在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印制的大龙票(又称新票、省票),面额为红钱400文(主币),流通于新疆迪化、伊犁、阿克苏道
见“英义建功毗伽可汗”(1339页)。
见“马可古儿吉思”(185页)。
古地名。亦省称安市(《新唐书·高丽传》将安市城与安市记为二地,疑误)。名袭用汉辽东郡安市县旧称。故址一般认为在今辽宁海城县东南营城子(一作英城子山城),但说法不一,或说在该省营口县东南汤池镇;旧说在东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十八年(1753)置。汗车凌族弟刚归清。十九年,封札萨克辅国公,建旗。初游牧扎克拜达里克(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内)。继迁额克阿喇勒、额尔齐斯。二十三年(1758),定牧于科布多北乌
※西羌的一支。原居河湟地区。东汉时向内郡迁徙,分布于关中、陕北等地。晋、十六国时期,有一批以“弥姐”为姓氏者活动于西北地区,如弥姐高地、弥姐婆触等。隋代《邑主雷惠祖合邑子弥姐显明等造像记》和《邑主弥姐
旧时凉山彝族对战斗英雄的称呼。彝语音译,又作“惹科”,意为“勇士”。是冤家械斗和掠夺战争的英勇善战者。在家支会议上,是积极主战的强硬派。战前身穿显眼服装,挥刀舞剑,吼叫跳跃于阵地上。战时冲锋陷阵,赴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