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574856人(1990),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兰坪县,其余散居于丽江、迪庆、德宏、保山、大理、楚雄及四川省的盐源、盐边、西昌等地,与纳西、白、彝、汉等民族杂居。大多学者认为其先民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公元8世纪以前便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广大地区。“栗粟”之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蛮书》:“栗粟两姓蛮”,属“乌蛮”集团的一支。当时以狩猎采集生活为主。12世纪以后多受丽江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和剥削,因不堪忍受封建领主奴役,部分向西迁移至澜沧江东岸维西、兰坪一带。16世纪中叶以后,又翻越碧罗雪山迁居怒江,还有一部分向南,沿高黎贡山山脉迁至腾冲、保山、德宏等地。由于历史上不断迁徙,其居住区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分散。居住在不同地区其社会经济水平各有差异,居住在丽江、大理、保山、维西、兰坪、大姚及四川省德昌、盐边等地,由于长期受汉、纳西、白等民族影响,生产力水平较高,也较早地进入封建领主或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怒江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的傈僳族,迄至解放前夕,生产仍很落后,土地私有制虽已确立,但占有不集中,并保留部分家族或村寨原始公有残余。虽出现早期家长奴隶制,阶级已有分化,但不明显。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解放前保留有“公房制”原始群婚残余及转房制习俗,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制。富于反抗斗争,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封建压迫剥削的斗争,其中以维西恒乍绷领导的反清起义和永胜唐贵领导的反土司抗清斗争规模最大。喜爱歌舞,不论男女,大多能唱、舞与吹、弹。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人死行土葬。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生产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1954年8月还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