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佤族

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有351974人(1990),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还有一小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等县。西盟、沧源为佤族主要聚居区,占佤族总人口一半以上。居于不同地区各有自称:居西盟、孟连者自称“阿瓦”、“阿卧”或“阿佤莱”;居镇康、永德一带者自称“佤”;居耿马、双江、沧源、澜沧者自称“布饶克”或“巴饶克”。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其先民可能是云南古代濮人的一支。唐代称“望蛮”,活动于永昌地区,为南诏地方政权辖地,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家畜及原始农业。明清时称“古剌”、“嘎喇”、“哈喇”、“哈瓦”、“卡瓦”,受孟连长官司(康熙时升宣抚司)和耿马安抚司管辖,清末归镇边直隶厅统治。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永德、镇康等地佤族解放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耿马、双江、沧源和澜沧、孟连部分地区以及西双版纳的佤族地区属封建领主经济;佤族的中心区西盟以及孟连、澜沧部分地区的佤族,生产资料私有制虽已确立,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佤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其中最著名的是1934年反抗英帝国主义侵占班洪银矿的武装斗争。过去相信万物有灵,盛行自然崇拜,也有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和基督教。新中国成立后,除在西盟、沧源成立佤族自治县外,还与傣、拉祜等民族建立联合自治县。

猜你喜欢

  • 乌仁哈达尔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据说是专司无名病的神。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传说它是由鄂伦春南面的地方传入,无神像,用狍子和野猪供祭。

  • 韩努日

    ?—1895清代循化街子工头人。青海循化(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清光绪二十年(1894)初,乘老教与新教因缠“达斯达尔”(头巾)方式不同而发生争执之机,暗中支持老教,与支持新教的韩老四

  • 续通典

    书名。清官修。150卷。另有凡例、总目。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纂,四十九年(1784)最后成书。记唐后期至末近900年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典章制度。起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与杜佑《通典》记事

  • 北魏穆皇帝

    见“拓跋猗卢”(1361页)。

  • 通古斯语支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语支之一。早期的分类法,只包括中国境内的鄂温克语(旧称索伦语)、鄂伦春语、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较新的分类法,在本语支内再划分两个次语支。西伯利亚次语

  • 新疆婼羌米兰藏文木简文书

    唐代吐蕃文书。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于1959、1973及1974年先后发掘。多为木简,亦有少量纸写文书及写于髂骨上的骨片。这些出自新疆婼羌(今若羌)米兰地区的木简、文书原件,今藏新疆维吾尔

  • 徒单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分布于活剌浑水(今呼兰河)流域。强盛时下辖十四分部。完颜部首领劾里钵时(1074—1092年在位),该部结乌古论部所辖14分部、蒲察部所辖7分部,与完颜部争战,兵败降附。完颜阿

  • 杨公满

    ?—1572明代广西府江壮、瑶人民起义首领。隆庆年间(1567—1572),府江两岸壮、瑶百姓不堪忍受官府压榨,怨声鼎沸。与杨钱甫等号召群众武装起义,先后攻陷荔浦的坊郭、平乐的乐山、峰门、南源等卫所,

  • 赍发钱

    元朝末年官吏勒索财物的名目。见“撒花钱”(2492页)。

  • 火里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译豁里。分布于今贝加尔湖地区。因与秃麻部错杂而居,故常并称火里秃麻。蒙古国建立后,与秃麻部一起降附成吉思汗。元代,火里秃麻为太仆寺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