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人口14502人(1990)。族名源于14世纪钦察汗国“乌孜别克汗”(1312—1340年在位)。汉籍文献译称为“月即别”、或“月祖别”。为16世纪初年昔班后人及其属众与中亚地区定居居民融合后形成。曾相继在中亚建立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国。因善于经营,商业发达,与中国明、清两朝贸易往来频繁。经常将中国内地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大黄等特产运销中亚及俄国,又将中亚及俄国特产贩运中国新疆等地。由于往来密切,自18世纪初年以后,移居新疆的人渐次增多,常被冠以“浩罕人”、“安集延人”、“布哈拉人”等称号。大部分居住城市,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主分散布于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伊犁、塔城等地。手工业生产以丝织业最发达,尤以莎车最繁盛。也有少数析居于南疆各地的县、市郊区从事园艺,种植蔬菜、瓜、果等作物。分布在北疆牧区的,多与哈萨克族杂处。喜聚族而居,凡其分布区域,大都集中居住于同一街区或同一居民点。信仰伊斯兰教。操乌孜别克语。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因人口较少,加上与维吾尔等各族人民长期错处,故居住于城乡的人,也常用维吾尔文;居住于牧区的人,则多兼用哈萨克语文。性善歌舞。民间音乐曲调婉转悠扬。服装艳丽,喜戴花帽。主要吃牛、羊、马肉,乳制品和好茶。忌食猪肉。文化教育发达。

猜你喜欢

  • 乌惹

    见“兀惹”(107页)。

  • 道同

    ?—约1380明朝官吏。蒙古族。元末居河间(今河北河间县)。自幼习读汉文史籍,事母以孝闻名。洪武(1368—1398)初,被引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后出任广东番禺知县。时番禺混乱,军卫横行,豪强欺民,前

  • 儋耳

    ①都名。汉元鼎六年(前111)平南越后置。治所在今海南岛儋县西北,领至来、九龙二县,辖境为今海南岛西部地区。始元五年(前82)并入朱崖郡。隋大业三年(607),一说大业六年(610),析朱崖郡地复置,

  • 黄头回纥

    古族名。一作“黄头回鹘”。文献中首见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河西回鹘的一支(一说源于西州回鹘,一说源于龟兹回鹘)。天圣六年(1028),西夏李元昊攻占甘州,甘州回鹘政权破灭。回鹘各部再次流徙,其

  • 哈剌章城

    见“羊苴咩城”(890页)。

  • 孛儿只斤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博尔济锦,意为“蓝眼睛”。据《史集》载,该部出自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把阿秃儿,后逐渐成为姓氏。清代译作博尔济吉特氏,指也速该诸子的后裔,即元代蒙古“黄金家族”之后。

  • 禾竿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亦称“禾积”。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记载:“乡里人家以上元前日束藁如纛状,包禾黍稷粟之穗,又悬木棉花冒于长竿之首,建屋旁,张索

  • 折豆浑

    见“叱豆浑”(543页)。

  • 亦东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伊屯河卫。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安出河等处女真首领哈剌苦出等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亦迷河卫同时设立,以哈剌苦出、出咩哈为指挥使,赐诰印、冠带等物。在

  • 定襄都督府

    唐代在东突厥地区建置的羁縻机构。贞观四年(630),平服颉利可汗后以其左方部众(漠南)置。擢其首领为都督,使治其众,侨治宁朔(今陕西靖边县东)。二十三年(649),以其原有部众及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