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中山王大鼎

中山王大鼎

战国时期中山国祭祀礼器。亦称“铁足大铜鼎”。周慎靓王六年(中山王十四年,前315)由中山王下令制作,用以祭祀上帝和祖宗。器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身扁圆,盖顶有三个环纽,附耳,腹中部有一道凸弦纹,蹄足。鼎身铜质,鼎足铁质。采用分铸法制造,鼎身铸造成型后,再将鼎足等附件以嵌铸法联为一体。鼎身刻有铭文77行,共469字,记述了燕国内乱,颂扬司马赒平燕内乱,扩展领土的功德,告诫嗣子警惕燕国内乱在中山国的重演。周赧王七年(前308),王死后,其子��将大鼎等葬于父墓中。1978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的1号墓(王墓)中。铭文横竖刚直,圆弧匀畅,结构秀丽洒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研究中山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猜你喜欢

  • 满-通古斯语族

    又称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族。阿尔泰语系的语族之一。包括中国境内的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和在历史上使用过的女真语;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

  • 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少数分布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人口1111718人(1990年)。先世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的乌孙及

  • 耶迷只部

    辽代部族名。辽兴盛后,归附于辽,成辽属部之一。辽置该部诸官职,属辽北面属国官。按辽制,凡属国、属部之官,大者可封大王,小者置部节度使,命原部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施,以保柔远之道。辽兴宗重熙三年

  • 昌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至大元年(1308),亦乞列思部主阿失驸马始受封。其子八剌失里驸马、孙沙蓝朵儿只先后袭封。

  • 金永昌

    见“阿拉坦敖其尔”(1243页)。

  • 合剌

    见“完颜亶”(1147页)。

  • 绰尔

    参见“胡笳”(1579页)。

  • 南台备要

    书名。本名《南台备纪》,《永乐大典》摘录时作今名,又作《南台类纪》。是元代江南行御史台有关典章制度的汇编。南台掾属刘孟琛等纂述。成书于顺帝至正三年(1343)。书中除南台记事外,还保存了一些有参考价值

  • 明正宣慰司

    清代康(喀木)区藏族土司。驻打箭炉。元代在喀木地方分置长河西、鱼通、宇远3安抚司。明代废安抚司,合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康熙五年(1666),置明正宣慰司,三十九年(1700),西藏营官侵扰炉边

  • 庆云山

    山名。辽代属上京道。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西北约10公里。属大兴安岭南段。查干木伦河源头之一。山险林密,契丹皇帝常消暑行猎于此,史不乏载。初称缅山,圣宗爱其奇秀,于太平三年(1023)七月赐名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