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夷

东夷

古代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原是夏商周时期对周边各族的泛称,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因有是称。《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许慎《说文解字》也说,“”为“东方之人也”。实际上,这一划分并非十分严格,《孟子·梁惠王下》有“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后汉书》中有《西南夷传》,《宋史》也有《西南诸夷传》,即至宋代仍把西南方诸民族称为“”。它所包括的具体族国,因时间和朝代不同,指称的对象皆有变化和扩大。先秦时期,指居住今山东半岛和淮河中下游的莱夷、徐夷、淮夷等(有说徐夷、淮夷不属东夷,徐夷为诸夏之一)。因《礼记·明堂位》、《尔雅·释地》,言夏商周时期东方有“九夷”,后世史书往往以我国东北方或东方沿海的九种民族(或部落)来足“九夷”之数,《后汉书·东夷传·序》列举的古“九夷”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秦汉以后的东夷,是指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以及今日本国等地的族国,如《后汉书》、《三国志》、《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东夷传》中列举的族国虽不尽相同,但皆不出下列族国:夫余、挹娄、靺鞨、渤海、高句骊(高丽)、沃沮、、三韩、新罗、百济、倭(日本)、流鬼(在今堪察加半岛,一说为阿拉斯加半岛)等。《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等《四裔考》中所举“东夷”,大体与上述相同。先秦的东夷,与华夏族(汉族)融合,《孟子·离娄下》有舜为“东夷之人也”;秦汉以后的东夷,变化复杂,详见有关条目。

猜你喜欢

  • 曲吉札巴班觉

    ?—1738清代青海郭隆寺活佛。为郭隆寺(后称佑宁寺)五大活佛之一,即王呼图克图一世。出生于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寺村。初在郭隆寺学经,参加巡回辨经,敏于思索,取得“格西”学位。康熙五十五年(1

  • 阿巴岱寺

    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亦称巴伦卧耳哥或巴隆鄂尔果。位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一座帐幕式的庙宇。以供奉首在喀尔喀蒙古传播佛教的阿巴岱汗像而得名。帐幕初在额尔德尼昭寺,后移至库伦,变帐幕为寺。哲布尊

  • 都稽

    汉时南越国郎相。番禺南越人。武帝时,南越王赵建德与丞相吕嘉反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秋,汉伏波、楼船二将军奉命率江淮以南10万师讨之。翌年冬,赵建德与吕嘉战败逃亡入海,他率部降汉,料知吕嘉必走高昌

  • 文保百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称多县城附近,与称多部落杂处。百户住卡昂庄。以农业为主。清雍正年间(1723—1735)西宁办事大臣达鼐勘界后,部众多为德格土司所属石渠、邓柯等地移民,原寄居称多、拉布、固察等地,后

  • 弩而哥

    见“奴儿干都司”(647页)。

  • 三受降城

    唐代城名。中宗景龙二年(708,一作元年)朔方大总管张仁愿为防备突厥而建。因有东、中、西三城,故名。东城,本汉云中郡地,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南黄河以北;中城,本秦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更

  • 姑蔑

    古地名。①一作“姑妹”、“姑末”。春秋末越国西部疆界。《国语·吴语》:“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在今浙江龙游县北,一说在今太湖。 ②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泗水东。

  • 大解朱留王

    即“大武神王”(93页)。

  • 塔瞻

    ?—1647清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舒穆录氏。杨古利次子。崇德二年(1637),袭父超品公爵,擢内大臣。六年,随军围锦州,败明经略洪承畴援兵13万,与大臣伊尔登率军追击,设伏高桥,斩明兵甚多。后因不能

  • 完颜宗浩

    ?—1207金皇族、大臣。本名老,字师孟。女真族。完颜氏。昭祖石鲁四世孙,汉国公完颜昂之子。贞元(1153—1156)中,为海陵王入殿小底。大定元年(1161),世宗完颜雍在东京(今辽阳)即位,受父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