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州十八部
指辽末随耶律大石西行的部众。保大四年(1124), ※耶律大石率众离天祚帝所在之夹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武川县境)大营西行,至可敦城(今蒙古国土拉河上游布尔根省哈达桑东),令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7州长官与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脣而毕18部之众,宣誓复国,“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初具政权规模。为西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指辽末随耶律大石西行的部众。保大四年(1124), ※耶律大石率众离天祚帝所在之夹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武川县境)大营西行,至可敦城(今蒙古国土拉河上游布尔根省哈达桑东),令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7州长官与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脣而毕18部之众,宣誓复国,“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初具政权规模。为西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晋及南朝所设治理“南蛮”之职官。始自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据《晋书》载:“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后设置地点有所变化。有晋一代该职多由荆州刺史兼领,也有由郡守兼领或另委人充任。准于立府,下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镇国公※托多额尔德尼嗣子。初授侍卫,擢内大臣、上驷院卿,兼蒙古正黄旗佐领。康熙五十一年(1712),袭札萨克镇国公。五十五年(1716),因青海
见“和礼霍孙”(1448页)。
?—698吐蕃大将。噶尔氏,故又称噶尔钦陵。大相※禄东赞长子。亦任大论(大相)。与弟赞婆“专统兵马”,“居中用事”。以吐蕃赞普赤都松年幼,其兄弟掌权,东与唐战,西兴兵于突厥。败薛仁贵于大非川。圣历元年
蒙古族传统居住习俗。蒙古语音译,单数为“乞鲁额”,意为聚马处。最早见于《蒙古秘史》。《元史》等亦有记载,其注云:“禁外系马所也”。指成吉思汗在宫帐外设一系马所,由专人管理,马匹不得进入禁区。从古代至清
即“默啜”(2551页)。
(1639或1640、1642—1724) 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又作阿玉气。客烈亦特氏※和鄂尔勒克曾孙。出生时,适逢祖父书库尔岱青率众西徙额济勒河(前苏联伏尔加河)。因年幼,未同行,育于外祖父巴
见“小王子”(150页)。
?—1688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车臣汗※诺尔布子。康熙二十年(1681),随父向清朝入贡。二十六年(1687),继父位嗣车臣汗。驻牧克鲁伦河北巴颜乌兰。次年卒,清遣侍卫阿南达往赙,时准噶尔
古山名。所指众说不一:一说为今辽宁沈阳市东清太祖努尔哈赤墓(史称福陵,今曰东陵)所在的“天柱山”;或说为今吉林省敦化县城南5公里处之六顶山;有说是该县城西南12.5公里处之城山子山;旧说在今图们江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