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猜你喜欢

  • 五事

    ①古人修身之五种要求。《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要求仪容恭敬,言辞可从,观察精审,明辨是非,思虑聪睿。②战争取胜的五个条件。《孙子兵法·计篇》:五事,“一曰道,二

  • 舂车

    一种粮食加工机械。最早记载见陆翙《邺中记》:后赵石虎“又有舂车,木人及作行碓于车上,车动则木人踏碓舂。行十里成米一斛。”系利用车行之力通过连动装置带动舂工作。后失传。

  • 北京都转运司

    官署名。金代置。掌辖区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初以临潢府为北京,设司。天德二年(1150)改北京为临潢府路,以北京都转运司为临潢路转运司。三年罢。贞元元年(1153)以大定府为北京后,设于大

  • 答失八都鲁

    ?—1358元蒙古珊竹氏。曾祖纽璘,祖也速答儿,父南加台。以世袭万户镇守罗罗斯宣慰司。平定云南宗王叛乱有功,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帅。至正十一年(1351),任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率军镇压荆、襄农民起义军。次

  • 西泠八家

    清乾隆间,篆刻家丁敬和继起者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取法秦汉古印,兼取众长,各有特色,治印名盛一时,因皆居钱塘,被称为“西泠八家”,也称浙派。

  • 那当寺

    亦作那塘寺。在西藏日喀则西南那当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由噶当派僧人董敦(1106—1166)兴建。十三世纪晚期,寺僧君丹惹墀曾将寺存大量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

  • 宗子试

    科举考试中专为皇族子弟设置的考试。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始立宗子试法。分为宗子三科,即袒免亲有官锁应,非袒免亲无官应举,袒免亲无官取应。凡宗室袒免亲(即六世内)已授官者,可同其他有官人一起锁厅应

  • 中堂事记

    见“秋涧先生大全文集”。

  • 历代纪元编

    历(歷)书名。清六承如编。三卷。起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止于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上卷为纪元总载,列举汉至明各朝帝号、年号,以及改元的干支年份,附有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领袖、割据政权和

  • 刘衎

    即“汉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