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称禋祀。祭祀名。烧柴,上加牲及玉帛,升烟以祭。一说只加玉帛,取其精洁。多用以祭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在今山西汾阳市西北。《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552),“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即此。
官名。战国魏置,主管官吏的长官。《水经·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
即“晃合丹”。
隋开皇十年(590)分荔浦县置隋化县,唐武德四年(621)改名。治今广西蒙山县东南古眉。为蒙州治。历属昭州、平乐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废为乡,属荔浦县。
在今河南浚县东南。北齐移石济关于此,改名白马关,北周改为黎阳关,唐又称白马关。
建筑构件。为位于斗栱撑头木之上的凹形木,以承北桁檩。每层梁的两端挖出的凹进处,亦称桁椀。
隋、唐、五代多指诸府州功曹(司功)、仓曹(司仓)、户曹(司户)、兵曹(司兵)、法曹(司法)、士曹(司士)参军事,又称六曹判司;亦有称判官者。皆为主管方面行政事务官员。置一员或二员,时有废省。
官名。宋承五代之制,禁兵厢一级统兵官,称厢都指挥使。
①公文制度。唐敕书皆用黄纸,下两省议决,凡有更改,再以黄纸贴之,故名。宋奏状、札子皆用白纸,有意所未尽,别以黄纸书写附贴于后,亦名。明崇祯时由官员本人摘取奏疏要点,书于黄纸,贴附奏疏之后,以备阅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