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通事

通事

① 指朝觐聘问之事。《周礼·秋官 ·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②中书通事郎、中书通事舍人、通事令史、通事舍人等官的简称。详见各条。③北魏吏名。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为侍中、中书监、司徒等诸辅政大臣置。孝文帝时代郡及中央诸局亦置,代郡道事七品上,诸局通事八品上。④ 翻译官吏。五代时契丹置,以熟习汉俗、精通汉语之人为之。金、元诸官署多置,掌诸民族及外国语言之通译。金制经三考者秩从七品。元亦称“怯里马赤”。明初置于通政使司,后改隶太常寺(翰林院)四夷馆,鸿胪寺设外夷通事。清初分隶礼部会同馆、翰林院四译馆,称朝鲜通事官。顺治十四年(1657)置员外郎品级通事一员,掌会同馆印,寻省,乾隆十三年(1748),二馆并为会同四译馆,隶礼部,定置通事八员,正六品、正七品各二员,正八品四员。鸦片战争前后,担任中国官商与外国商人之间联系的译员并为外商代理某些临时性业务者,亦称通事,地位仅次于行商,由海关监督委派,领有专门牌照,代表政府向外商宣示法令,稽查外商违制行为,为外商代办若干业务。


官名。魏明帝时有通事刘泰。西晋有通事、舍人各一人,东晋时合二职为一,掌呈奏案章。见《晋书·职官志·中书舍人》、《通典·职官三·中书令·通事舍人》。五代时契丹也置通事,以熟悉华俗、通晓汉语的人担任。明代嘉靖以前有大通事、小通事。见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译者》、俞汝楫《礼部志稿·夷馆通事》。

猜你喜欢

  • 电政司郎中

    官名。清末邮传部电政司主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二人,正五品,奏补。掌管本司事务。

  • 纠察在京刑狱司

    官署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置,掌审查京城刑狱案件。凡御史台、开封府及其他刑禁机构所判徒刑以上案件,须及时上报该司,审理不当或积压者,许据情节驳奏。设纠察在京刑狱官,以两制以上充任。神宗元丰

  • 司均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载师中大夫属官,掌田里之政令,主持均田制的执行。下设司均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郡奏曹掾史

    郡门下吏名。《后汉书·百官志》谓三公府有“奏曹,主奏议事。”东汉郡国亦有奏曹。设官有掾、史。奏曹掾见《两汉金石记》一一《苍颉庙碑阴》及《太平御览》二五九引《风俗通》;奏曹史见《隶释》五《巴郡太守张纳碑

  • 鞮译

    翻译官。《文选》南齐王元长(融)《曲水诗序》:“匦牍相寻,鞮译无旷。”

  • 军谘祭酒

    官名。晋朝因避讳,由军师祭酒改名。诸将军府置,位在诸僚佐之上。司马睿任镇东将军及丞相时,府中置多员,赞划军机及处理政务。十六国西凉因李暠、李歆父子皆称大都督,此职位在左、右长史之上,宋繇又以此职录三府

  • 安东中郎将

    官名。三国吴置。领兵征伐。孙桓自武卫都尉迁此。杂号将军名,三国吴置,掌征伐或镇守。《三国志·吴书·孙桓传》:“孙桓……年二十五,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

  • 弘文院

    官署名。金朝置。掌校订翻译经史等务。设知院掌院事,从五品; 下设同知院事、校理等职。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改经籍所署。后罢。

  • 永宁署令

    官名。三国魏置。齐王曹芳时为郭太后宫属官,由宦官充任。见《三国志·夏侯玄传》。官名,三国魏置,掌永宁宫诸事。永宁署,即永宁宫之官署,其长官称令。齐王芳即帝位时,称郭太后为永宁宫。《三国志·魏书·夏侯玄

  • 左匡政

    官名。即尚书省左仆射,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左仆射。官名。唐代中书省改名为中台时,左右仆射改称左右匡政。参见“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