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诉愿委员会

诉愿委员会

官署名。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诉愿条例》,后来改称《诉愿法》;国民党政府成立初期仍沿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三月公布了新的《诉愿法》,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复加修订。《诉愿法》第一条规定:“人民因中央或地方官署的违法或不当处分致损害其权利或利益者,得提起诉愿。”诉愿并无特设的管辖机关,归各级行政官署管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五月十三日国民党政府重新修正公布《行政院组织法》,始于行政院设置诉愿委员会,为全国最高诉愿管辖机关。次年三月,行政院缩小编制,本会裁撤。

猜你喜欢

  • 方士

    ①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四方都家的狱讼刑罚。《周礼·秋官》: “方士,中士十有六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参见“

  • 小右武伯

    “右小武伯下大夫”的省称。

  • 神乐署

    清朝乐部所属之机构。掌管郊庙祠祭奏乐事务。乾隆十九年(1754)改神乐所置,设署正,署丞为长官。下设协律郎五人,司乐二十五人,乐生一百八十人,舞生三百人。宣统三年(1911)并入典礼院。官署名。清置,

  • 第三清

    官制术语。指“清官”中的等级,与官品虽有联系,但不相同。《魏书·明亮传》:“自给事中历员外常侍。(宣武帝) 延昌中 (512—515),世宗临朝堂,亲自黜陟,授亮勇武将军。亮进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

  • 上县

    县的等级之一。北魏始分县为大、中、小三级,北齐改称上、中、下,每级中又分上、中、下,共为九等。隋初除京县外,依北齐之制,分县为九等,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起,惟分上、中、下三等。唐制以六千户以上为

  • 林衡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林衡,每大林麓下士十二人,中林麓下士六人,小林麓下士二人,掌林麓的禁令。北周地官府虞部下大夫所属有林衡中士,正二命;林衡下士,正一命。职掌同《周礼》的林衡。

  • 典庖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典庖中士佐官。正一命。

  • 殿前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即殿前司。

  • 作伥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位比王官。

  • 小宫伯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置,北周沿之。天官府官伯司次官,分置左、右,皆正四命。协助左右宫伯中大夫掌管宫庭侍卫,轮番在宫内值勤,兼管临朝及出行的警卫。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