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造
爵名。秦有大良造、少良造;大良造又称大上造,少良造又称少上造。《史记·商君列传》:“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索隐》:“即大上造也,秦之第十六爵名也。今云良造者,或后变其名耳。”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
军功爵名。秦代设置,为二十等爵中第二级,“造”意思是“成”,良造意为成命于上。汉代改称上造。
爵名。秦有大良造、少良造;大良造又称大上造,少良造又称少上造。《史记·商君列传》:“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索隐》:“即大上造也,秦之第十六爵名也。今云良造者,或后变其名耳。”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
军功爵名。秦代设置,为二十等爵中第二级,“造”意思是“成”,良造意为成命于上。汉代改称上造。
官名。秦及西汉初为中尉副职。员二人,秩千石,助中尉缴循京师。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中尉更名执金吾后罢。官名,为中尉的佐官,俸千石,助中尉巡逻京师,禁备盗贼。《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尉,秦官,掌徼循
选官制度。又名察举、保举、举保。分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明经、文学等名目。汉制: 公卿或州郡地方官员须向皇帝推荐人才。凡得荐者,或由皇帝亲询,以观其能,量才使用;
官名。明永乐元年(1403)置。见“吏曹清吏司”。
东宫武官名。隋置于左右卫率府,员额各八人。
掌管编写史书的机关,即史馆,详见“史馆”条。
官名。三国魏对诸王、侯国防制甚密,特遣谒者等使者监伺诸国,故名。《三国志·陈思王传》: “黄初二年(221),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官名,三国魏置,掌监伺诸王国。《三国志·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郁人下士二人,掌管裸器,凡祭祀和接待宾客行裸礼,把捣煮好的郁金渗和在鬯酒里,装在彝里陈设在行礼的地方。北周因之置掌郁中士,正二命,掌郁下士,正一命。属春官府典祀中大夫。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初孙策置,孙权曾行之。见《三国志·吴主传》。
官署名。唐朝卫尉寺置,有令一员、丞二员,掌在外使用之戎器,祭祀、巡幸之仪仗则纳于武库,给六品以上葬卤簿、棨戟,又有监事二员; 唐太宗贞观(627—649)中东都(洛阳)亦置。宋初存其名而无除授。金朝殿
官名。北洋政府置,由台长改称,为中央观象台的主官。见“中央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