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孝悌力田

孝悌力田

始见于西汉惠帝四年 (前191)。高后元年 (前187),令郡置孝悌力田一人。文帝十二年(前168)又计户口数增置其员,以奖励有孝悌德行及力务农本者,为民表率。被举为孝悌力田者得免除徭役,时有赏赐,一般不担任官职。据《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孝悌、力田皆乡官名。此可备一说。明洪武 (1368—1398) 中定为荐举科目,以孝弟之名被推荐者则可授官。


察举科目之一。实行于汉初,用以劝导风化。《汉书·惠帝纪》记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徭役)。”又《高后纪》记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颜师古注:“特置孝弟力田而尊其秩,欲以劝励天下,令各敦行务本。”至文帝时按户口之多少而增广其员额,与“三老”共同成为郡县中的乡官。《汉书·文帝纪》记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颜师古注:“计户口数以率之,增置其员,广教化也。”至东汉犹以孝悌力田为乡官,《后汉书·章帝纪》记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下诏说:“三老, 尊年也。孝悌,淑行也。力田,勤劳也。国家甚休之。其赐帛人一匹,勉率农功。”

猜你喜欢

  • 徵事郎

    官名。唐代文散官正八品下称徵事郎。金代文散官从八品上称徵事郎。元代文散官从七品上称徵事郎。见《新唐书·百官一·吏部》、《金史·百官一·文官九品》、《元史·百官七·文散官》。

  • 乡正

    官名。春秋宋国置,《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二师令四乡正敬享”。宋国有四乡,每乡一乡正,掌一乡政教禁令。杜预注:“乡正,乡大夫。”

  • 纯和郎

    阶官名。金教坊二十五阶之第十三阶,秩从六品下。元十五阶第七阶,从五品。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教坊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六品下,称纯和郎。见《金史·百官一》。参看“教坊”条。

  • 下将军

    官名。北魏皇子王国、诸王国、公国置。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从八品下或从九品上。北齐沿置,官品同。

  • 文选清吏司缮折处

    清代文选清吏司的内部机构,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掌缮写具奏折件,承办各项引见、签折、排单。设经承以办理事务。

  • 养济院

    唐玄宗开元(713—741)中置,给两京乞儿廪食,使居之。宋朝沿置。明朝初年亦令天下广置,收容、周济贫人。

  • 大主禋

    明清礼部祠祭清吏司之别称。

  • 蕃汉内外马步副总管

    武官名,五代时后唐置,《资治通鉴·后唐纪二》记后唐庄宗时“勋臣畏伶官之谗,皆不自安。蕃汉内外马步副总管李嗣源求解兵柄,帝不许。”

  • 中州断事官

    官名。元太宗六年 (1234) 始设,为燕京行尚书省长官,掌管中原政刑财赋,又称行天下诸路也可札鲁忽赤、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等。中统元年 (1260) 罢。

  • 王国治书

    官名。东汉置,秩比六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五》“本注”说:“治书本尚书改名”。晋与南朝宋沿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