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庙令

太庙令

官名。三国魏太常属官,六百石、七品,下设丞、斋郎、行夜督郎等。蜀、吴亦置,掌帝王祖庙洒扫。两晋、南朝沿置,宋一员,领斋郎二十四员; 南齐一员; 梁置二庙令,二班; 陈复设太庙令,六百石、五品。北魏亦置,又有太庙博士、太庙门仆等。北齐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从八品上,掌郊庙社稷等事。隋、唐皆置一员,隋朝正八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升为正七品; 唐朝从七品下。掌宗庙开阖、洒扫、释奠之礼。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改名清庙台令,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废,以太常少卿一人知太庙事,后以陵寝、宗庙事隶宗正寺。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又置为太常寺属官,正九品,掌宗庙荐新七祀及功臣从享之礼,以入内内侍充任。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置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一员,从六品,掌太庙、衍庆、坤宁宫殿神御诸物及提控诸门关键、扫除、守卫,兼廪牺令事。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太常礼院置为太庙署长官,员二人,从六品,掌宗庙行礼,兼廪牺令事。


官名,三国魏、蜀、吴皆置,掌太庙事务。魏太庙令为太常属官,六百石,七品,掌祭祀。下设丞、斋郎等。蜀、吴掌祖庙洒扫等。两晋沿置。南朝宋一员,领斋郎二十四员。南齐一员。梁置两庙令。陈置,六百石,五品。北魏除置太庙令之外,又置太庙博士、太庙门仆等。北齐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掌郊庙社稷等事。隋置一员,正八品下,后升为正七品。唐朝为从七品下,掌宗庙开闭、洒扫、释典之礼。武则天改称清庙台令,后复旧。金为太庙署长官,一员,从六品,掌太庙、衍庆、坤宁宫殿神御诸物及诸门关键、扫除、守卫,兼掌廪牺令事。元为太庙署长官,二员,从六品,掌宗庙行礼及廪牺令事。明清不置。见《通典·职官七·宗正卿·太庙令》、《晋书·职官志·太常》、《隋书·百官中、百官下》、《金史·百官志·太常寺》、《元史·百官四·太常礼仪院·太庙署》。

猜你喜欢

  • 左警巡院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在大都置警巡院,领民事及供需。成宗大德九年(1305),在大都南城分立警巡院。武宗至大三年(1310),改原警巡院为左、右警巡院,秩正六品,隶大都路都总管府。置达鲁

  • 副都纲

    官名。管理佛教事务之僧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于各府僧纲司,府各一人,为僧纲司副长官。品秩未入流,设官不给禄,颁发度牒。与都纲共同掌领一府之僧人。清沿明制,例由礼部拣选通晓经义之僧人充补,移咨吏

  • 御营都统制

    武官名。设于御营使司,秉承御营使、副使的意旨统领军队。参见“御营使司”。

  • 路织染局

    官署名。元置,属路总管府,掌织染缎匹。设官有局使、副使各一人。

  • 东厂

    官署名。明朝宦官所掌之侦缉机构。始置于永乐 (1403—1424) 前期,但尚未公之于众。十八年(1420) 迁都北京,于东安门外迤北正式建成官署,始为世所共知。设掌印太监一人,以司礼监掌印或秉笔太监

  • 王国典书令

    官名。晋始置,掌文书之事,有丞一人佐之。南朝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沿置。

  • 侍中

    官名。①秦朝始置,即原丞相史,往来殿中奏事,故名。西汉为加官,凡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以至郎中,加此即可入侍宫禁,亲近皇帝。多授外戚、亲信、文学侍从、材武之士、功臣子弟等。侍从皇帝左右,侍

  • 掌教上士、中士

    官名。北周置,掌教上士,正三命,掌教下士,正一命。府属不明。《意林》引《桓谭新论》说:“予前作王翁掌教大夫。”王翁指王莽,此职当是仿新莽之制而设。

  • 鞄工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皮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鞄工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 右戎卫

    官署名。即右领军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咸亨元年 (670) 复为右领军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