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史

太史

亦作“大史”。相传殷朝为六大之一。《礼记·曲礼下》: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周礼》列为春官宗伯属官,下大夫。西周、春秋、战国列位大臣,掌起草文书,参与册命贵族典礼,代王宣命,记载史事,编撰史书,保管国家典籍、文书档案,规谏君王,备顾问谘询,兼管天文历法、祭祀事务。秦、西汉为太常属官太史令的简称,地位渐低。东汉以后,成为专司占候天文、修定历法的官署名称,称署、局、台、院不一,均与修史无涉。明、清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而以修史之事归翰林院,故又成为翰林的别称。


1、官名。夏商周三代为史官和历官的长官。春秋时期,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录给诸侯、卿、大夫的命令等,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还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为朝廷大臣。秦汉两朝设置太史令,职位渐低;西汉时太史的职责已与三代不同,但汉初期仍旧掌管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俸禄六百石。到东汉时只掌管天文历法。魏晋以后,编写史书的任务已由别的官员担任,太史只管占候。

2、官署名。《后汉书·百官二》:“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这和明清钦天监职责任务已完全相同。《史通》说:“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记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度数。司马迁既殁,后之续史记者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飏、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惟知占候而已。”由此可知,到后来,太史只主持占候;太史的名实已不相符。到魏晋编写史书的任务已归为著作郎,太史只掌管推算历法。隋朝改称太史监,属秘书省;唐改称太史局,唐肃宗乾元元年改称司天台;五代时仍称司天台。宋朝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代称司天监,金代称司天台。元朝改称太史院,和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的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实为一个虚设的机构。明朝和清朝都叫钦天监,掌管天文占候的事;编写史书的任务归翰林院。参看《通典·职官八·秘书监·太史局》、《续通典·职官八》、《历代职官表·钦天监》、《历代职官简释·太史》。

猜你喜欢

  • 中藏掾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诸房各设二人,比五品敕吏。

  • 牧厂协领

    官名。清置,为牧厂总管所属,见“牧厂统辖总管”。

  • 南京协同守备

    官名。明朝掌管南京留守防护之事的官员。景泰三年(1452)始置,一人,以侯、伯、都督充任,领南京五军都督府之事,其治所设于中军都督府。

  • 伯王

    伯王即霸王。《汉书·项籍传赞》:“然羽非有尺寸,乘势拔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秦,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由羽出,号为伯王。”注:“伯读曰霸。”

  • 北馆令

    官名。南朝梁、陈置,有丞,属太常卿。梁流外三班。

  • 行军参谋

    官名。唐朝用兵,置天下兵马元帅或元帅,则设行军参谋一人,掌军中机密。玄宗时一度罢置,旋复。

  • 行政院秘书长

    官名。为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外的长官。见“行政院秘书处”。

  • 司寂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属官,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掌国内僧尼寺院事务,下设司寂中士以佐其

  • 复道丞

    官名。东汉置,隶大长秋属官中宫署令,员一人,以宦者任之,秩三百石,主中宫阁道。官名,汉置,属大长秋,宦者,俸三百石,掌中阁道。《后汉书·百官志四·大长秋》:“中宫署令一人,六百石……女骑六人,丞、复道

  • 左龙局

    官署名。北齐置,属太仆寺左龙署。置都尉。官署名。北齐置,属太仆寺左右署。掌养马。见《隋书·百官中·太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