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卫

侍卫

官名。① 清朝负责宫廷宿卫及扈从皇帝之官员。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才武出众者充任。而由下五旗或汉人中挑选者,则入上三旗“行走”。以领侍卫内大臣等统领。共分四等。顺治元年 (1644) 定各等员额; 一等侍卫,正三品,六十人,每旗各二十人; 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百五十人,每旗各五十人; 三等侍卫,正五品,二百七十人,每旗各九十人; 蓝翎侍卫,分五品、六品两种,共九十人,每旗各三十人。以上共计五百七十人。其中隶上驷院二十一人,尚虞备用处三十六人,善扑营、什榜处无定额。另有宗室侍卫,亦分四等; 一等九人,每旗各三人; 二等十八人,每旗各六人;三等六十三人,每旗各二十一人;四等无定额。汉侍卫,分一、二、三等及蓝翎侍卫,俱无定额。诸侍卫中,以御前侍卫为最高,乾清门侍卫次之。均由皇帝特简。掌日常侍直,稽察出入,并负责引导奏事官及引见官员。遇皇帝出巡,则随扈保驾。② 太平天国天王宫内给事官,为天王侍从而供特差者。永安建制始仿古制而设,分日干、节气、月建、和御林等,唯系衔、名号为新创。日干侍卫分十二名号,曰伸后、大冲、天罡、河魁、从魁、登明、胜光、太乙、大吉、小吉、传送、功曹,正、副各一人,共二十四人,以伸后侍卫为首,职同检点。日干侍卫为天王亲信近臣,临时由天王派任特差,常出任督战官。节气侍卫以二十四节气为名号,正、副各一人,共四十八人,如立春正侍卫、立夏副侍卫等。职同指挥。


1、泛指侍从护卫官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官署名。宋置侍卫司,为皇帝禁卫军官署。

3、官名。清朝置御前侍卫,掌侍卫皇帝,属侍卫处。分四等:一等侍卫正三品,六十人;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百五十人;三等侍卫正五品,二百七十人;四等侍卫无限额。见《清史稿·职官四·侍卫处》。太平天国官名,有日千侍卫、节气侍卫、月令侍卫。见《天命诏旨书》、《贼情汇纂·卷三》。

猜你喜欢

  • 翰林院掌院学士

    官名。清朝翰林院长官。总领侍读学士以下翰林官,掌国史笔翰,备左右顾问。顺治元年(1644)设。汉一人,正三品,兼礼部侍郎衔。十五年,定为满、汉各一人。雍正八年(1370)升从二品。乾隆五十八年(179

  • 鱼雷正、鱼雷副

    海军相当官。北洋政府设于各舰,均由上尉充任,掌发射鱼雷事务。

  • 元戎

    主帅。《周书·齐炀王(宇文)宪传》与湝书:“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幽、冀;列邑、名藩,莫不屈膝。”

  • 中朝官

    中朝官又称内朝官,指在宫中接近皇帝的官员,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汉代自武帝以后,朝官分为中朝官和外朝官。外朝官指在宫外任职的朝官,指丞相以下的正规官员。官类名。自秦至汉武帝以前,政务中枢除皇帝

  • 掌教上士、中士

    官名。北周置,掌教上士,正三命,掌教下士,正一命。府属不明。《意林》引《桓谭新论》说:“予前作王翁掌教大夫。”王翁指王莽,此职当是仿新莽之制而设。

  • 直省局

    官署名。金朝置。属尚书省。主管官员参谢之仪、都堂之礼。设局长、副局长领局事,秩从八品、正九品。下设管勾尚书省乐工,从九品。官署名,金朝置,从八品,掌都堂之礼及官员参谢之仪。其官有局长、副局长。见《金史

  • 钞库

    即“平准行用交钞库”。

  • 城大

    参见“城郎”。

  • 左宗人

    官名。明清宗人府之职官。分掌皇族属籍、纂修玉牒之事。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设,左、右各一人,位左、右宗正下,以勋戚大臣兼充,正一品。清顺治九年 (1652) 沿设,左、右各一人。初由贝勒、贝子

  • 常侍尚书

    官名,汉置,掌丞相御史事。常侍尚书,即常侍曹尚书。《汉书·成帝纪》:“四年春,罢中书宦官,初置尚书员五人。”注:“师古曰:《汉旧仪》云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