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常侍

中常侍

官名。秦、西汉为加官。初称常侍,元帝以后称中常侍。凡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以至郎中,加此得出入禁中,常侍皇帝左右。武帝以后参与朝议,成为中朝官。无定员,或多至数十人,任用士人。东汉改为专职官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皇宫,赞导宫内诸事,顾问应对。初秩千石,后增为比二千石。名义上隶属少府,实际上直达皇帝。初杂用士人、宦者,明帝时定员四人。自和帝时宦者中常侍郑众等参预帷幄,职位渐重,增至十员,兼领卿署之职。安帝时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遂成为高级宦官的专职,把持朝政,权倾人主。顺帝时李固说:“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后汉书·李固传》)三国沿置。魏初与散骑合并,改称“散骑常侍”,用士人。吴称“散骑中常侍”,简称中常侍,亦用士人。蜀仍用宦者,为亲近之职,干预朝政。两晋南朝不置。十六国汉、成汉置为高级宦官,宠幸用事。西秦则置中、左、右常侍,并为中枢长官,执掌国事,任用士人。北魏置为高级宦官,地位与诸少卿相等,侍从帝后左右,传达诏命,受理尚书、门下奏事,职权甚重,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齐置四员,为中侍中省次官,四品上,至末年宠信宦官,宦者带此职者数十人,多封王、开府。隋朝改名“内常侍”。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亦置,为内侍寄禄官,以升用内侍局御直、内直有年劳者。初隶宫闱局,寻直隶宣徽院,正五品。


官名。秦和西汉时为加官,有此加官,就能入禁中。东汉时由宦者担任,初俸千石,后增到比二千石,掌侍从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皇上提出问题时,负责解答,或受差遣办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桓帝纪》:“壬寅,中常侍单超为车骑将军。”《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奏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三国曹魏黄初年间,与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用士人。吴称散骑中常侍,简称中常侍,也用士人。蜀仍用宦者,为近侍之职,干预朝政。西秦置左中右常侍,为中枢官,掌朝政。北魏中常侍地位与少卿相等,侍从皇帝左右,传达诏命,受理尚书、门下奏事。北齐中常侍为中侍中省副长官,四品上,掌出入门閤。隋唐改称内常侍,属内侍省。金章宗太和二年也置,为内侍寄禄官,正五品,用以升内侍局御直、内直有年劳者;初属宫闱局,后属宣徽院。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一·内侍省》、《宋书·百官志下·散骑常侍》。

猜你喜欢

  • 应办使

    官名。金朝置,战时掌征集物资等事。

  • 黄带子

    清朝宗室别称。以其系金黄色带,故名。即指显祖塔克世(太祖努尔哈赤之父)的直系子孙。清朝宗室的别称,因其系黄带子为标志,故称黄带子。《清史稿·职官一·宗人府》:“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系金黄带;旁支曰觉

  • 崇德侯

    爵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置,以汉诸侯王为之,名号侯之一。见《三国志·文帝纪》。爵名,魏文帝改封汉之诸侯王为崇德侯。《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元年)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

  • 乞万真

    官名。北魏置。《南齐书·魏虏传》:“通事人为乞万真。” 此系南朝人对北魏鲜卑语官名的音译。

  • 夺官

    官吏降罚方式之一。北洋政府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规定, 司法官惩戒的第一种为夺官,指革去现任官秩,并予以褫职。

  • 乘驿

    杂任职名。唐置,属中书省,员额二十人,掌驿车事务。

  • 官名。殷朝始置。西周沿置。掌苑囿之官。《殷虚书契前编》卷七页二○第一片: “癸卯卜,亘贞,乎(呼) 囿往。 ”

  • 安人

    命妇名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以封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明朝亦置,封六品官员之妻。其因子孙得封者称太安人。清朝亦为六品官之妻室的封号。封号名。宋徽宗时所定命妇的封号,在宜人下边。从朝奉郎

  • 窑场

    元代工部所属机构。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平则门窑场,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置光熙门窑场,各有提领、大使、副使一人。

  • 掌仪

    官名。① 隋朝鸿胪寺司仪署置二十员。②唐朝太子左春坊置二员,流外二品,为左赞善大夫之属,赞相礼仪。③宋朝太学、武学、州县学常置一员,掌升堂释奠礼仪。流外官名。(1) 隋鸿胪寺司仪署所属有掌仪二十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