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大夫

中大夫

①爵名。春秋始置。晋、齐等国分大夫爵为上、中、下三等,为其中第二等。郑国置称 “亚大夫”。战国魏沿置。②官名。秦、汉时置,为皇帝侍从官员,属郎中令,秩比二千石。掌论议,侍从皇帝左右,无定员,多至数十人。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更名光禄大夫。三国吴沿置。③王国官。汉朝置,多以文学之士充任,掌奉使京城及诸国之事。两晋南朝沿置,晋置六人,九品,南朝宋、梁均置,品秩同晋。北朝亦置,北魏为从八品下或从九品上,孝文帝改革,遂罢。北齐同于北魏。①官名。北魏置为职事官员,如典命中大夫等,各有分职,从三品上。后罢。西魏恭帝三年 (556) 行周礼,建六官,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北周沿置,为六府所辖诸司长官。武帝建德二年 (573) 罢,宣帝复置。正五命。依其职掌不同,有吏部中大夫、民部中大夫等。十六国后赵、后秦均置。⑤散官名。唐朝置为从四品下文散官。诸王嫡子封郡王者,由此叙阶。宋初沿唐制,置为文散官,从四品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改置为正五品寄禄官,以取代旧寄禄官秘书监。金朝置为从四品中文散官,元朝置,改从三品,宣授。明朝为文散官,从三品,升授。


1、官名,俸比二千石,掌论议。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王莽又更名为司中(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和《汉书·王莽传》)。《汉书·张耳陈馀传》:“中大夫泄公曰:臣素知之。”《汉书·吴王刘濞传》:“(吴王刘濞)闻胶西王勇,好兵,诸侯皆畏惮之,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口说胶西王。”

春秋时晋国置,掌参谋议论。《左传·僖公四年》:“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战国时魏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秦置中大夫,汉因之,掌顾问应对议论,无固定职事,俸比二千石,为皇帝的侍从官,无定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朝诸王国也置,多以文学之士充任,掌奉命出使京城及诸王国。《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以骠骑长史为东平太傅,掾为中大夫,令史为王家郎。”三国时吴置。两晋置,六品。南朝宋梁也置。北魏置,从三品上。西魏六府置,北周沿置,为六府所辖各司长官。唐置,从四品下,为文散官。宋初沿唐制,后改为正五品寄禄官。金为从四品中文散官,元改为从三品,宣授;明为从三品,升授。详历代官志。

2、爵名,春秋时始置,晋、齐诸国分大夫爵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魏沿置。《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

猜你喜欢

  • 长使

    女官名,掌供使者。《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適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注:“师古曰:长使、少使,主供使者。”又《汉

  • 右二护军府

    官署名。唐初秦王、齐王府所置六护军府之一,掌侍卫陪从,置护军一员、副护军二员,长史,录事及仓、兵、铠曹参军各一员,统军二员、别将四员,分掌领亲、勋卫及外军。

  • 特派

    国民党政府官员任命方式之一。属于特派的官员不多,只有中央机关中有此种任命方式,例如导淮委员会委员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及副委员长,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一部分委员,监察院的监察使等。其临时派出执行某

  • 大抚军院

    官署名。置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 八月,隶于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下,总掌全国军机。秩从一品。置知院、同知、副使等职。二十八年闰七月罢。

  • 皇华驿

    清朝设于京师之驿站。隶属于兵部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额设驿兵五百匹,马夫二百五十名,车一百五十辆,车马一百五十匹,车夫一百五十名。每年经费由兵部核明数目移咨户部颁给。

  • 分段长

    铁路职名。北洋政府于各铁路管理局的警务、事务、工务、机务总段之下,设若干分段,各以分段长主管。

  • 归命侯

    爵名。西晋置,专授给被征服政权的统治者,灭吴后,封孙皓为归命侯。北齐亦置,从五品。

  • 微臣

    身份微贼之臣。特用于臣下对君主之自称。

  • 行首

    吏员的领班。宋置。(1)内侍的领班。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记“太祖尝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内侍行首王继恩请其故。”(2)通行官(吏员的一种)的领班,亦称行首司。如《宋史·职官志九》“流外出官法”所载

  • 盐使司使

    官名,金朝置,正五品,掌干盐利以佐国用。其官属有副使1-2员,正六品。判官1-4员,正七品。管勾4-22员,正九品。同管勾五员,都监八员,监、同监各七员,知法一员。见《金史·百官三》,参看“盐使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