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计

上计

战国、秦汉时地方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战国时,各地主管官吏将所辖地区赋税、户口、垦田等情况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国君据此进行奖惩,亦为考课官员的重要制度。汉朝其制分两级,县(道)令、长将该县户口、垦田、赋税征收,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报郡国; 再由郡守、国相汇总将副本呈报中央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皇帝据此考察地方官员政绩。东汉时,中央受计名义上归司徒总核,实际上由尚书台主持。每年年终郡国向京师的上计称为常课,三年一考察治状称为大课。郡国上计使者,两汉也有不同。西汉县(道)上计于郡国,令长丞尉自行; 郡国上计于中央,由郡丞、国长史代行。东汉则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令长等不自行。


官吏名,类似今天的统计、会计。《后汉书·孝和帝纪》:“是岁,初复郡国上计补郎官。”注:“上计,今计吏也。”

猜你喜欢

  • 盛京工部左司

    官署名。清朝盛京工部所属办事机构。顺治十六年(1659)置。设郎中一人为主官,下设员外郎三人,主事一人,笔帖式若干人,皆为满员。掌理部分营缮工程之事,并征收木税,修葺车船,供给围场车马。所辖满洲四品官

  • 分巡道

    官名。即“巡道”。官名。简称巡道,明清时设置。分巡之名,始于唐代,唐代遣使分道出巡,当时称为分巡某某道。明初,恐府县官贪鄙不法,故于直隶府州县设巡按御史,各按察司所属设试佥事,旋裁撤试佥事,改按察分司

  • 官制用语。初为兼官形式之一,即以他官暂时主持某一官署事务。亦称权知、掌知、监知、知某事等。唐朝以佐官代理长官亦用此称。宋朝派遣中央官员主持州、军、县等地方事务,多用此称,为“差遣”(即实际职务)形式之

  • 内城工巡局

    官署名。清末置,即工巡总局,见该条。

  • 大行郎

    为大行令的属官,职似谒者,掌斋祠傧赞等。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大行令”条。

  • 牧橐丞

    官名。西汉属太仆,为牧橐令副贰,主牧橐。东汉省。官名,为牧橐令之副,属太仆,掌佐令养牧骆驼。西汉置,东汉省。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 司文郎中

    官名。即著作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著作郎。官名。唐龙朔中改著作郎为司文郎中,咸亨中复旧。详见“著作局”。

  • 镌刻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雕刻木印和书籍。

  • 司巫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司巫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太祝下大夫属官,掌群巫之政令,下设司巫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文班林牙

    官名。辽置,为文班司的副主官。见“文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