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大夫

上大夫

① 官爵名。周朝官制大夫爵中最高的一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春秋时大国之上大夫相当于次国下卿,小国中卿之位。《左传》成公三年: “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参见“大夫”②新莽官秩名。《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后9): “(改秩)二千石曰上大夫。”③官名。北魏初置。《魏书·儒林传》:“国初(梁越)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未载。④西魏、北周置。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此职,如“小冢宰上大夫”、“小司徒上大夫”等,为六府的副长官。明帝时置“御正上大夫”。静帝大象元年(579),宣帝又置“内史上大夫”。正六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⑤王国官。北齐置,辅佐诸皇子、王、公。皇子王国员二人,从八品。诸王、公国员一人,从九品。


1、爵名。周置,位在卿下,分上中下三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左传·成公三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左传·庄公十四年》:“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汉书·司马迁传》:“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

2、官秩名。上大夫又称二千石,指二千石俸的官员。王莽改“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见《汉书·王莽传》。

3、官名,北魏置。《魏书·儒林传》:“(梁越)国初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书。”西魏北周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都置上大夫,为六府的副长官。北齐时,皇子王国置上大夫二人,从八品,其他王公国一人,从九品,为皇子王公的辅佐官员。

猜你喜欢

  • 监军道

    官名。明朝于各省设,不常置。为各省布政使佐官左右参政、参议的分道之职,以监督武职,整理文书,商榷机密,参谋军务。专职道员名。明代常因事以按察司副使或佥事监军,称为监军道,事已则罢。

  • 拔里国舅少父帐常衮

    官名。辽置,见“大国舅司”。

  • 协堂道

    官名。明朝于河南、浙江二省设,为所在省布、按两司佐官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的分道之职,以其中一人担任。专职道员名。明代于河南、浙江间设协堂道,以按察司副使任其职。清代废。

  • 辞标文苑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于文类科目。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诏举,房晋等三人及第。

  • 旗手卫冠军使

    官名。清制以旗手卫隶銮仪卫,有掌印冠军使一人为主官,下设左右二司,分掌陈设卤簿、乐器及午门司钟神武门钟鼓楼更值之事。

  • 东京都统军使司

    官署名。辽朝置,为北面官。又称“东京统军司”。统领开、保、湖、宁、衍、连等州及顺化、来远等城兵马。官署名。辽代以辽阳为东京,东京都统军使司与东京兵马都部署司,为镇守东京的官署。见《辽史·百官志二》和《

  • 殿前都指挥使

    官名。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置,总领殿前诸班。宋初沿置,位在殿前都点检之下,废殿前都点检后,遂为殿前司长官。掌殿前诸班、诸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

  • 乌丸校尉

    参见“护乌丸校尉”。

  • 厢主

    五代至北宋殿前司、侍卫司所统厢都指挥使省称。

  • 司卜

    官名。西周设置,《舀鼎》载:“王若曰:舀,令女更乃祖考��卜事。”(《三代》四·四五·二——四六·一)所记为周王任命舀继承其祖担任司卜之职。司卜为卜官之长,在文献中称为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