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麖山
在今广东南海市北,东距广州市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黄麖山 “在府西五十里,其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
在今广东南海市北,东距广州市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黄麖山 “在府西五十里,其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
即虹桥镇。今江苏邗江县东南四十里红桥镇。(1)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东南部。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红桥,人口 1500。镇南旧有木桥,涂沥青,呈黑色,故名黑桥。1958年反其义改名
在今新疆沙湾县东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2: 奇喇图鲁鄂拉 “在博罗哈玛尔鄂拉西五十里。玛纳斯郭勒西,乌兰乌苏东,当孔道南”。宣统 《新疆图志》 卷60: 奇喇图鲁山 “库克河水出焉,其中多绿玉
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六十里竹里山间。《资治通鉴》:东晋隆安元年(397), 王恭举兵京口,“王国宝惶惧, 不知所为,遣数百人戍竹里”, 即此。在今江苏省句容市北、长江南岸。东晋隆安元年(397年),王国宝
①即今四川广安县东北石笋镇。清宣统《广安州新志》卷9:石笋场在“州东北六十里。明季兵毁。雍正六年始复市,近王家砦,有石如笋因名。地枕山面江水冲要。嘉庆三年,果勇侯杨芳败‘教匪’十余万于此”。②清置,即
春秋邾邑。在今山东济宁市东。《左传》:昭公十九年(前523),“宋公伐邾,围虫”。同年,邾人、郳人、徐人会宋公,“同盟于虫”,即此。古邑名。春秋邾邑。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东。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宋
亦名侯甲山、护甲岭。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九十里。《水经·汾水注》: 侯甲水 “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 《遂初赋》 所谓‘越侯甲而长驱’ 者也”。
亦作阜安湖。在今江苏淮安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阜宁湖在府西南五十里,通高家堰之南,又西接洪泽湖。淮水盛涨,往往挟湖水为患,堤防常切焉。”
①在今辽宁瓦房市西南。民国 《复县志略》 卷5: 清泉山在 “城南五十里”。②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十里。其西为祭酒岭。《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清泉山,“五代闽时光州湛温,事王延翰为国子祭酒,建州刺史王延
元末明玉珍改高罗宣抚司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南高罗镇。明初废。洪武六年 (1373)复置,七年 (1374) 废。永乐四年 (1406) 复置,属忠建宣抚司。清改为高罗土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
在今海南省澄迈县东北。《寰宇记》卷169澄迈县:“以界内迈山为名。”《清一统志·琼州府一》:迈山“按隋名县, 以澄江、迈山同在境内故。《九域志》谓之澄迈山者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