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桥
隋、唐东京洛阳皇城南洛水上,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南。洛水经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有桥: 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即黄道桥。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西南、隋唐皇城南洛水上。洛水经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有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即黄道桥。
隋、唐东京洛阳皇城南洛水上,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南。洛水经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有桥: 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即黄道桥。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西南、隋唐皇城南洛水上。洛水经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有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即黄道桥。
在今贵州西南部,南盘江支流。《清一统志·兴义府》:马别河“其水自普安县楼下河流入境,南注广西西隆州巴皓河”。
古地名。即今贵州铜仁市东北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明郭子章 《黔记》 卷5: 由北门 “山后小路,自教场五里至石子营,二十里至马公坪,十五里至滑石江”。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池州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贵池县(今安徽贵池市)。辖境相当今安徽贵池、东至、石台、青阳、铜陵等市县地。明初改为池州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置,治贵池县(今安徽池州
北周保定元年(561)置,属同和郡。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东北文斗乡。宣政元年(578)改名和政县。古县名。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治今甘肃省岷县东北。属同和郡。宣政元年(578年)改为和政县。
南宋嘉泰元年 (1201) 修筑,系浙东运河沟通姚江之工程。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南通明乡。宋《嘉泰会稽志》 卷10: 通明江 “有堰曰通明堰。蔡舍人肇 《明州谢到任表》 云: 三江重复,百怪垂诞,七堰相望
①唐圣历二年 (699) 置,治所在思勤县(今广西昭平县东北思勤江西岸走马乡陶唐村)。开元二年 (714) 废。②唐置,治所在武安县 (今越南海防市海防西北)。辖境相当今越南海防、鸿基一带。天宝元年(
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旧唐书·地理志》 宕渠县: “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
在今湖南郴州市西南。《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刘邦继陈胜、吴广之后,起兵攻秦,访楚怀王孙心于民间,尊为义帝。汉元年(前206),项王使人徙义帝于长沙郴县(今郴州市),“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于江
明宣德六年(1431)置,属龙门卫。治所在今河北赤城县东三十里龙门所镇。《方舆纪要》卷18龙门所,“万历十八年,以北路地势隔远,添设下北路参将驻此,分管大边长一百六十里,二边九十一里”。
(雲) 关 即图宁关。旧名新添关。在今贵州贵阳市城东南二里。关踞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