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浦江

黄浦江

在今上海市境内。旧误传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疏导,故别称黄歇浦、春申江。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高子凤 《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 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黄浦港。《明史》 作大黄浦。本吴淞江支流。《明史·河渠志》: 永乐元年 (1403) 夏原吉言: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遏塞难浚。” 遂用叶宗行的建议,浚江通范家浜,导入黄浦以入海。此后黄浦江取代吴淞江而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即今黄浦江。清以后通称黄浦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上海市境内。旧称黄浦;别称黄歇浦(简称歇浦)、春申江(简称申江)。相传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疏浚而得名。源出太湖,东流穿淀山湖为拦路港,汇园泄泾及大泖港后称黄浦江。到闵行以东折向北流,在市区外白渡桥纳吴淞江(苏州河),到吴淞口入长江。自淀山湖以下长113.4千米,米市渡附近多年平均流量为316米3/秒,江面平均宽300~500米。为太湖流域的主要排水道及航道。下游江阔水深,可航巨轮。1976年在松江区得胜港附近建有黄浦江大桥,以后又先后建成南浦、杨浦、徐浦及奉浦大桥。世界著名的上海港区即分布在城区的黄浦江两岸。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高子凤《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为黄浦港(《同治上海县志札记》卷一引至元间江浙委检校官王艮言)。《明史·河渠志》称为大黄浦,清代以后,又名黄浦江。明永乐元年(1403),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太湖流域水患加剧,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开浚范家浜,即今苏州河口以下的黄浦江,上接黄浦,通引太湖、淀泖之水入海。范家浜初开时阔仅三十丈,以后由于潮水冲刷和不断疏浚,拓展至二里许,成为通海深水大河,即今黄浦江,为上海地区沟通国内外海上贸易的主要海港。


猜你喜欢

  • 军营山

    又名蚺城山。在今江西婺源县城内。《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军营山“在县城内西隅。五代时尝屯兵于此。山东麓临西湖,旧为蚺蛇港,又北曰腰滩港,大溪之水汇于此。唐中和中,汪武立营栅于腰滩、蚺蛇二港,据

  • 芙蓉峰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西北部,祝融峰东。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水经·湘水注》:衡山“芙蓉峰最为竦杰, 自远望之,苍苍隐天”。

  • 赤沙山

    在今新疆温宿县北。《水经·河水注》:姑墨川水“水导姑墨,西北赤沙山,东南流经姑墨国西”。

  • 景里洲

    即景洲。在今湖北荆沙市荆江州区 (故江陵县) 西南长江水中。《寰宇记》 卷146江陵县:景里洲 “三国魏将夏侯尚围南郡,作浮桥渡景里洲”。《方舆纪要》 卷78江陵县 “燕尾洲” 条引 《通志》: “江

  • 丁沟镇

    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北三十六里丁沟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甘泉县东北有丁沟。民国《江都县新志》卷2有丁沟镇。在江苏省江都市中北部、三阳河两岸。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丁沟,人口44

  • 神田

    在今四川城口县北。清道光 《城口厅志》 卷4: 神田在 “厅北一百五十里。其山最高,绝顶平旷,纵横宽数十里,皆老林地。产洋芋,荞麦最丰熟”。

  • 阿忒八失

    察合台汗国属地。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纳伦西南。《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阿忒八失”。即此。

  • 龙花河

    即今山西盂县北龙华河。《清一统志·平定州》:龙花河“在盂县北四十里兴道村东崖下。潴水为潭, 曰兴龙泉,东北流至榆枣关口入滹沱”。

  • 塔埠头

    在今山东胶州市东南二十里,当胶莱南河入口之处。胶澳开港以前,为胶东货物出入中心。自青岛兴起,遽形衰落。

  • 长滩屯

    即今辽宁辽中县东北长滩镇。民国《辽中县志》卷5:长滩屯“在辽宁辽中县之东北五十里,濒浑河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