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鸣沙县

鸣沙县

①北周改敦煌县置,为敦煌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元和志》 卷40敦煌县: 鸣沙县“以界有鸣沙山,因以为名”。隋大业二年 (606) 复为敦煌县。

②隋开皇十九年 (599) 置,为环州治。治所即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大业三年 (607) 属灵武郡。唐属灵州。《元和志》 卷4鸣沙县: “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 ‘鸣沙’。” 神龙二年 (706) 冬移治废丰安城 (今宁夏中宁县西北石空堡附近)。大中三年 (849) 仍还旧址。元初升为鸣沙州。


(1)古县名。北魏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鸣沙镇。北周保定二年(562年)为会州治。建德六年(577年)废州,改县为镇。隋开皇十九年(599年)复置,为环州治。大业三年(607年)州废,属灵武郡。唐神龙二年(706年)后多次被突厥、吐蕃攻陷,移治废丰安县城(今青铜峡市西南黄河东岸)等处。大中三年(849年)还旧治。北宋开宝间废。咸平中地入西夏,复置。元初升为州。(2)北周以敦煌县改名,治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属沙州。隋大业初复名敦煌县。


猜你喜欢

  • 石马墟

    ①即今广东清新县西北石马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清远县西北有石马墟。②即今广东兴宁市东北石马镇。明嘉靖《兴宁县志》卷2:“宝山之岐二: 一入程乡; 一达石马。”

  • 下雉县

    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南。《汉书·伍被传》:被谓淮南王安曰:“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即此。三国吴属武昌郡。东晋义熙中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阳新县东。属江夏郡。西晋初废入阳新

  • 忠臣岭

    旧名南岭。在今广东紫金县东南南岭一带。《清一统志·惠州府》: “南岭在永安县东南九十里。……宋末,文天祥收散卒,自开麖嶂徙屯于此,后人呼为忠臣岭。天祥手植桂犹存。”即今广东省紫金县东南南岭。元至元十四

  • 木属州

    唐开元以前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石棉县境。北宋以后废。

  • 牛街礼拜寺

    在今北京市宣武区牛街。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明正统七年(1442)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大修一次。主要建筑有礼拜殿、邦克楼、望月楼、碑亭等。建筑形式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式, 内部装饰有

  • 零绿港

    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南凌禄村南。《清一统志· 高州府》: 零绿港 “在石城县西。即古零烈水。…… 《通志》: 零绿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廉州,东南流入海”。

  • 四王冢

    又称四豪冢。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西南、牛山之东。传为战国田齐威王、宣王、王、襄王四代君主的陵墓。威王名田齐,约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为战国七雄之

  • 南石窟寺

    俗称东方洞。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十五里泾河北岸。北魏永平三年 (510) 泾川刺史奚康生创建。现存洞窟五个,保存较好的有北魏建造的第1窟和唐代开凿的第5窟。第1窟高11米,宽18米,深13米。窟内大佛高6

  • 贝岭墟

    又名黄贝岭墟。即今广东龙川县北贝岭镇,道通江西寻邬县。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龙川县北有黄贝岭墟。

  • 狮子岩

    ①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北六十二里西天目山半腰。《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天目山” 条: 西天目 “其岩有狮子、响水、紫微、芝草”。为元高峰禅师坐化处。②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四里。《方舆纪要》 卷107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