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鲁史镇

鲁史镇

又称阿鲁司。1949年置镇,属凤庆县。即今云南凤庆县东北百七十里鲁史镇。


在云南省凤庆县北部。面积193.4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鲁史,人口3580。明建圩。清设阿鲁巡检司。阿鲁,彝语意为“小城镇”。后简称鲁司,转音为鲁史。1949年置鲁史镇,旋废。1950年为凤庆县一区。1958年为鲁史公社,1962年改区,1969年为公社,1984年为区,1988年置镇。地处澜沧、黑惠两江间山区。产玉米、稻、小麦、豆类、核桃、烤烟、茶叶及红花、三七、天麻等。特产酱油、火腿。有砖瓦、机修、粮油加工、缝纫、食品等厂。为县北部较大集市。有公路南接保云公路。


猜你喜欢

  • 刘宋镇

    又名刘宋屯。即今河北香河县东南三十里刘宋镇。《清一统志·顺天府四》:刘宋屯集“旧有土堡,今圮”。在河北省香河县东南部。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刘宋,人口 3600。传北宋末年徽、钦

  • 兰陵县

    ①战国楚置,治所即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四十五里兰陵镇。秦属东海郡,南朝宋省入丞县。北魏复置,属兰陵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徐州。大业初又废。②东晋太兴初侨置,为兰陵侨郡治。治所在今江苏武

  • 昆明

    古族名。《史记·西南夷列传》: “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战国至秦、汉,昆明族在今云南洱海一带,处从蜀通身毒道上,但发展比较缓慢。汉武帝曾

  • 巴中郡

    南朝梁置,属万州。治所在新安县(今四川开江县东北沙坝场)。西魏恭帝二年(555)改为巴渠郡。

  • 高州路

    元至元十七年 (1280) 改高州置,属湖广行中书省。治所在电白县 (今广东高州市东北长坡镇南旧城村)。大德八年 (1308) 移治茂名县 (今高州市),属海北海南道。辖境相当今广东高州、茂名、电白、

  • 三岔镇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渭水南岸。《清一统志·秦州二》:三岔镇“有州判驻此,兼设把总”。(1)在山西省五寨县北部。面积179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岔,人口2000。因位处三路之冲,故名。明筑三

  • 波罗

    即今西藏察隅县西北波罗。清末刘赞廷 《波密日记》: “由科麦县至察隅县,计程六百三十五里。由县治西南行,三十里俄京宿,一百二十里至波罗宿。” 即此。“波罗”,藏语意为搬回。相传当地人是从外地迁回来的。

  • 耿泾

    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常熟县: 耿泾 “在县东北五十里。南通梅李塘。又北接崔浦,复分流北出,与崔浦并注大江。县境三十六浦,崔浦、耿泾,皆要口也”。

  • 渤海国

    唐武后圣历元年 (698)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初称振国 (一作震国),先天二年 (713),唐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初都今吉林敦化市敖东城,天宝末年(755)

  • 东楼

    ①又名望海楼、望潮楼。在今浙江杭州市。《清一统志·杭州府二》:望海楼“在府旧治中和堂之北。唐武德七年建。一名望潮楼,又名东楼。白居易诗‘东楼胜事我偏知’。苏轼有《望海楼》诗”。②唐建,在今四川宜宾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