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侯国
东汉初改鬲县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德州市南。《后汉书· 朱祐传》: 建武十三年(37),“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永元十四年 (102) 改为县。永初七年 (113) 复为鬲侯国。三国魏改为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朱祐为鬲侯置,治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南。属平原郡。后国除为县。
东汉初改鬲县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德州市南。《后汉书· 朱祐传》: 建武十三年(37),“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永元十四年 (102) 改为县。永初七年 (113) 复为鬲侯国。三国魏改为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朱祐为鬲侯置,治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南。属平原郡。后国除为县。
①西汉置,属定襄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北。东汉属云中郡。东汉末废。②三国吴嘉禾三年 (234) 改丹徒县置,属毗陵典农校尉。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南十八里丹徒镇。西晋太康二年 (2
亦作铜铄铺。即今四川涪陵市西南同乐乡。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1:长滩里有铜铄铺。民国《续修涪州志》作同乐镇。
在今江苏铜山县北。《清一统志·徐州府一》: 荆山口河 “在铜山县北二十里。广数百丈,有长桥跨其上。上流与微山、昭阳相通,下合诸山溪、房亭河,流邳境入漕河”。
唐天宝十二年(753)析宜君县西北升平等三乡置,属坊州。治所在今陕西宜君县西北三十五里。以乡为名。北宋熙宁元年(1068)废。
①北周武帝初置,为南都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武陵镇。建德四年 (575) 改为武宁县。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伦镇。光绪 《山东通志》 卷34:“在源河之阳,
即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华泾。元置巡司及太平仓芦子税课局于此。元贞年间黄道婆自崖州返乌泥泾,传授纺织技术,遂发展成为当时著名棉纺织手工业中心,至明中叶始趋衰落。古镇名。在今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东湾。地当乌泥
在今江西彭泽县北。《方舆纪要》 卷85彭泽县“峨眉洲” 条下: “县北有雁来洲,明初安庆赵双刀夜泊,得陈友谅雁伪书,因而误斩于此。”
即今吉林双辽县东北双山镇。1914年置双山县于此。为双山镇土名。
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司城。明属嶍峨县,置巡司于此。清废。
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四十里。旧为秦、楚分界处。清嘉庆初曾有总兵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