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初封在今山西河津市东 (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周宣王徙封,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大韩寨。《诗·大雅·韩奕》: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王符 《潜夫论》 卷9:“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 春秋为晋所灭。《水经·圣水注》: 圣水 “又东南径韩城东。……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 (按,今固安县南方城) 有韩侯城”。

②战国时诸侯国之一。姬姓。初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景侯徙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 (前375) 灭郑,徙都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秦始皇十七年 (前230) 为秦所灭。

③项羽灭秦后,封韩王成置,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寻改封郑昌为韩王。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县与漯河市以西,宝丰县、登封市以东,舞阳、叶县以北,新密、新郑二市以南地。后为刘邦所灭。


(1)古国名。(1)西周武王子封国,姬姓。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北,一说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西周、春秋间为晋所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晋司马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即此。(2)春秋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后所建之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先后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又徙都郑(即今河南新郑市)。最盛时疆域有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等地。因地处秦、魏、楚等大国间,成为四战之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削弱,至韩王安九年(前230年),为秦所灭。(2)古邑名。又名韩原。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即此。


猜你喜欢

  • 同波堡

    北宋置,属廓州。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黄河北岸。《宋史·地理志》 廓州:同波堡“东至廓州巡检界二十里,西至肤公城界一十五里,南至黄河不及里,北至肤公城一十五里”。后废。

  • 贺川县

    隋开皇十九年 (599) 置,属藤州。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北。大业初属永平郡。唐武德四年(621) 复属藤州。贞观末废。古县名。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北。属藤州。唐贞观末

  • 兴淮特别区

    1944年日伪置,治下塘集(今安徽长丰县南下塘镇)。1945年8月废。

  • 杨广城

    在今云南开远市。《方舆纪要》卷115阿迷州:杨广城,“《志》云:州有杨广城凡三所,一在州(今开远市)东南二里通安桥。宋皇祐初,侬智高奔窜,狄青使其将杨文广追之,屯兵于此。一在州之市平铺。一在石头寨”。

  • 丫头沟镇

    在今河北平泉县西南三十五里雅图沟。清于此设把总驻守。《清史稿·地理志》:承德府平泉州有“丫头沟”镇。即此。

  • 土伯特

    清初文献中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一作图伯特、吐伯特、唐古忒。是吐蕃的音变。近代外语中对西藏的称谓如Tibet,Thebet,Tobut等即源于此。即“图伯特”。

  • 都匀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改都匀安抚司置,属贵州都司。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都云县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属贵州都司。弘治七年(1494年

  • 吴会镇

    在今上海市闵行区南约二十四里。原名吴汇,后人取《滕王阁序》中“指吴会于云间”,改为吴会。《清一统志·松江府二》:吴会镇“元置邹城巡司于此,明裁”。

  • 㟬崮水

    在今山东蒙阴县南。 《水经·沂水注》:“桑泉水又东南径蒙阴县故城北, ……又东南与㟬崮水合。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也。东径蒙阴县,注桑泉水。”

  • 金华宫

    梁别宫。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宋 《景定建康志》 卷21: “梁金华宫在青溪东,去台 (城)三里。” 并引 《舆地志》 曰: “梁大同中所筑,昭明太子蔡妃所居。” 《梁书· 陆襄传》: 中大通三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