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福山
即今广东连州市北福山。《寰宇记》 (残本) 卷117连州桂阳县: 静福山 “在县北五十里。梁廖冲者字清虚,为本郡主簿、西曹祭酒、湘东王国常侍,大同三年家于此山,先天二年飞升于此山,后刺史蒋防仰慕高风,刻石为碑”。《舆地纪胜》 谓之静禅山。《清一统志·连州》 引 《州志》 曰: “三峰尖秀,高一百三十丈。峰峦环抱,松桧葱郁。唐杜光庭以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即今广东连州市北福山。《寰宇记》 (残本) 卷117连州桂阳县: 静福山 “在县北五十里。梁廖冲者字清虚,为本郡主簿、西曹祭酒、湘东王国常侍,大同三年家于此山,先天二年飞升于此山,后刺史蒋防仰慕高风,刻石为碑”。《舆地纪胜》 谓之静禅山。《清一统志·连州》 引 《州志》 曰: “三峰尖秀,高一百三十丈。峰峦环抱,松桧葱郁。唐杜光庭以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明崇祯中置,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海口。《清一统志·廉州府》 “白龙寨”条:“英罗寨、萧村寨、井村寨、对达寨、丰城寨、黄泥寨皆南至海猪沙十余里。”明崇祯中置,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南海口。
南宋绍兴六年(1136)置,属连江县。在福建连江县东南海滨。宋《淳熙三山志》卷18《兵防一》:“延祥寨水军,绍兴六年置。”淳祐三年(1243)与荻芦寨合并,置武济水军。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置,在
即今内蒙古宁城、喀喇沁旗境之坤都伦河,为老哈河支流。北宋沈括《熙宁使虏图抄》:“又十里余,路曲,走西北,逾十里济三肤河,至临都馆,皆平川。”
即今安徽宿松县南长江滨之汇口乡。明设巡司于此。清嘉庆时裁。
战国邑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战国策·秦策三》:“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即此。秦置阳武县。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赵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即此。秦置县。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西南三十八里张芝山镇。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东南“三十五里曰张芝山镇”。在江苏省通州市南部、通吕运河两岸。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张芝山,人口 660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69巫山县: 跳石镇 “在县西北。唐雷万春为县之跳石人。亦曰跳石乡”。道光 《夔州府志》 卷12: 跳石镇“在县东南十五里。亦曰跳石乡”。在重庆市巴南区南部。面积1
在今安徽宿州市西南。《资治通鉴》: 五代晋天福五年 (940),晋赴南唐 “使者自桐墟济淮,唐主遣战舰拒之”。即此。在今安徽省濉溪县南,近涡水。旧时自此南至涡口可以济淮。北宋置镇,属蕲县。清属宿州,乾
即今浙江义乌市西南十四里江湾乡。《清史稿·地理志》 金华府义乌县:东江“径江湾市,会画溪”。即此。
又作次朗错。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南二十里。藏语意为万条路。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