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即今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之小青岛。清道光 《胶州志》 总图有 “青岛”。民国 《胶澳志》 卷2:“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旧隶即墨。德占胶澳后,遂著名于世。日人改名加藤岛。我国接收仍名青岛。山岩耸秀,林木蓊蒨,德建灯塔于其巅。每于夕阳斜照,时与四围之水光山色映射于暮霭苍茫中,诚为天然画图。” 1929年青岛设市后,此岛乃更名小青岛。
即今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之小青岛。清道光 《胶州志》 总图有 “青岛”。民国 《胶澳志》 卷2:“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旧隶即墨。德占胶澳后,遂著名于世。日人改名加藤岛。我国接收仍名青岛。山岩耸秀,林木蓊蒨,德建灯塔于其巅。每于夕阳斜照,时与四围之水光山色映射于暮霭苍茫中,诚为天然画图。” 1929年青岛设市后,此岛乃更名小青岛。
在北京故宫西侧,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清代曾予重修。明朝时为嫔妃居住之所,清朝后妃居此。永寿宫,明初称毓德宫,后改今名。储秀宫,明清两代为后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六十二里瓶窑镇。清嘉庆 《余杭县志》 卷3: 瓶窑镇居民 “自农桑外,多以埏埴为业,故市廛与陶穴相望栉比”,以建窑烧瓶而得名。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北部,北邻德清县。面积129平方千米。
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安故县(今甘肃临洮县南)。后废。西汉置,治安故县(今甘肃临洮县南)。辖境约当今甘肃省临洮、渭源等县一带。西晋废。十六国前凉复置,后又废。
春秋晋邑。故址即今河北赵县。《左传》: 哀公元年 (前494),“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战国为魏邑,后入赵。《史记·赵世家》: 敬侯六年 (前381),“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皆此
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置,为陈州府治。治所即今河南省淮阳县。1913年改为淮阳县。古旧县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治陈州城(今河南淮阳县城关镇)。为陈州府治。1913年裁府留县并改名淮阳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新唐书·地理志》甘州删丹县:张掖河“傍河东壖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
①在今山东济宁市城西北隅。《清一统志·济宁州》: 普照寺 “在州城西北隅,齐梁古刹也。有六楞唐碑,载宝历二年修。又有金党怀英隶书二碑”。②唐太宗时建。初名普曜院,后改普照寺。在今浙江富阳县北。李白有
即今湖北秭归县 (剪刀峪) 西北香溪镇。《清一统志 · 宜昌府一》: 香溪 “在归州东十里。……南流入江,其入江处,谓之香溪口”。
即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峡。明置巡司于此。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改统万镇置,治所即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太和十一年 (487)为夏州、化政郡治。西魏大统十二年 (546) 为弘化郡治。隋为朔方郡治。唐贞观二年 (628) 改为朔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