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井
亦名仙井。相传东汉末张道陵所开。在今四川仁寿县南。《元和志》 卷33陵州: “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 《寰宇记》 卷85陵井监: 陵井 “在州 (监)南一百九里。唐时官私日收盐五斗五升。龙朔元年坏。上元元年重开。伪蜀井塞。至皇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觔一十两”。
亦名仙井。相传东汉末张道陵所开。在今四川仁寿县南。《元和志》 卷33陵州: “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 《寰宇记》 卷85陵井监: 陵井 “在州 (监)南一百九里。唐时官私日收盐五斗五升。龙朔元年坏。上元元年重开。伪蜀井塞。至皇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觔一十两”。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明一统志》 卷67: “蜀僖王墓,在华阳县正觉山。” 嘉庆 《四川通志》 卷44华阳县: 蜀僖王墓 “在县东北三十里正觉山”。僖王为第三代蜀王朱友壎,墓由砖券拱砌成,全长
在今河南开封市北。乃黄河泛滥之水汇成。《续资治通鉴》:南宋端平元年(1234)八月,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灌宋军,宋军被迫南撤。古湖泊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北,为黄河泛滥时所汇聚。南宋端平元年(12
春秋晋地。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春秋》:僖公十四年(前646),“沙鹿崩”。《穀梁传》:“林属于山为鹿。沙, 山名也。”古邑名。亦作沙。春秋卫邑。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春秋》僖公十四年(前646年):
一作掌夫山。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接南部县界。《元和志》 卷33临津县: “掌夫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晋太安元年,遣都护卫博讨李特,特遣将李荡自掌夫山要博,博为伏兵所围,即此山也。” 《寰宇记》 卷86西水县
①即今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清于此置二道河巡司,属丰镇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升为兴和直隶厅。1912年改为兴和县。②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南。近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清史稿·地理志》 珲春厅:“东路三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盐井卫。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惠民乡(长官司)。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为副长官司。
旧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七十二里。海拔1025米。1941年侵华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发动大扫荡,为保卫一分区司令部,一团七连奉命阻击,最后五壮士跳入万丈悬崖,幸存二人。1942年5月建五壮士纪念碑,19
①在今四川夹江县东北二十里复兴乡南,道通青神县。明正德 《四川志》 卷19: 夹江县北有板桥铺。②即今贵州遵义县 (南白镇) 北板桥镇。清道光《遵义府志》 卷6遵义县: 板桥场在 “城北七十五里”。③
即今云南宜良县东之南盘江。《方舆纪要》卷114宜良县:大池江“在县东八十里。一名盘江。一名大河。从曲靖陆凉州流入境,流六十里出县界,入澂江府界,谓之铁池河”。
南朝梁置,属药山郡。治所在今湖南沅江市东北八十里泗湖山附近。隋开皇中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5年初由四川省江油县东北部重华堰地区及梓潼县一部析置。同年3月红军北上后撤销。